电化学催化
(2)在获得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 研制实用、高效电催化剂, 如用于燃料电池的纳米级微 粒电催化剂, CO 容忍性电催化剂等的研制;
七、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3)定量研究金属单晶表面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从定量 角度深入认识电催化中的电极表面结构效应。如: B. E. Conway 等人分别获得氢在铂单晶电极表面的吸 附自由焓等热力学函数和交换电流密度(j0 ) 等动力学参
第二类电极:本身并不直接参加电极反应和消耗
(惰性电极或不溶性电极),但对电化学反应的速度
和反应机理有重要影响,这一作用称为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催化
一、引言
电催化作用:既可由电极材料本身产生,也可通过各
种工艺使电极表面修饰和改性后获得。 电催化剂:电极本体,或构成电极反应表面的其它材 料(电极仅作为电催化剂的基体) 如:新型表面合金电催化剂技术,在碳基底表面 形成纳米材料层,对涉及电化学还原的有机合成反应具 有效率高、选择性好,显著降低能耗的特点。
0
1
可因其b值较低,在高电流密
度区间,具有较高的电催化
j1 j2
活性。
log j
四、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电化学催化
由催化剂材料的化 学性质决定 (1)能量因素:催化剂对电极反应活化能产生的影响 (2)空间因素:电催化过程涉及反应粒子或中间粒子在电 极表面吸附键的形成和断裂,因此要求这些粒子与催化 剂表面具有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
吸附氢键(M—H)增强时,析H2反应速度首先提
高,但氢键如过强,反应速度反而降低。
因此,中间价态粒子具有适中的能量(适中的吸
附键强度及表面覆盖度)时,可能对应最高的反应速
度,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为“火山形效应”。
析氢反应的j0与M-H键强度的关系:
六、电催化吸附的特点(与气-固反应比较)
(1)受溶剂(如水分子)和惰性的溶质分子、离子在电 极表面的竞争吸附的影响,反应粒子及中间态粒子在电极 表面的吸附较弱,也较慢,甚至可能成为速度控制步骤。
电化学催化
二、对电催化剂的要求
(1)高的电催化活性:使电极反应具有高的反应速度, 在较低的过电位下进行,以降低槽压和能耗。 (2)稳定、耐蚀,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用寿命长。
(3)良好的电催化选择性:对给定电极反应具有高的催 化活性,对副反应催化活性低.使其难以发生。 (4)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可降低电极本身的电压降,使 电极可能在高电流密度下工作。
(2)电极表面的吸附与界面电场及电极电位有关,如受 零电荷电位及电极表面的剩余电荷的影响。 (3)对于反应历程复杂的多电子反应,电极表面的吸附 与空间因素有密切关系 。
如:氧还原过程
O M O
Griffiths模式
电
M
O O
Pauling模式
极
M
O
双中心模式
O
M
七、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1)广泛使用金属单晶电极(贵金属A u、 A g、 Cu, 过渡金属P t、Rh 等), 研究在原子排列结构明确的表 面上发生的各种吸附、脱附、电催化反应过程;
复极性粒子群电极:
在平板电极间充填高阻抗导电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 下,粒子因静电感应而极化,靠近主阳极一端感应成负 极,靠近主阴极一端感应成正极,使每一个粒子成为一 个微型电解槽,大大缩短传质距离,有效利用空间。
五、电催化机理
机理:通过表面吸附影响中间态粒子的能量,进而影响 反应的活化能。
过渡金属原子可形成化学吸附键的空d电子轨道, 因此常作为电催化剂使用。
(3)表面因素:电催化剂的比表面和表面状态。电极比表 面的增大,使真实电流密度降低,有利于减小过电位。
电化学催化 二维电极: 板式或管式电极,在工程中普遍使用
三维电极:可增大反应器的比表面积,被广泛关注
在传统二维电解槽电极间装填粒状或其它碎屑状电 极材料,并使装填电极材料表面带电,形成新的一极。
参考文献: 二维和三维电极法催化降解燃料废水,《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2,29(5) 三维电极法和二维电极法降解活性燃料废水的研究,《针织工 业》,2007,2
三维电极方法处理L-亮氨酸废水的研究,《水处理技术》, 2007,33(5)
三维电极的分类(按粒子充填方式和工作原理): 单极性粒子群电极: 在电解槽的阳极室或阴极室充填低阻抗导电粒子,通 过主电极使电极粒子表面带上与主电极相同的电荷,相 当于主电极的外延部分。
1-9
一、引言
电化学催化
二、对电催化剂的要求
三、电催化活化的表征
四、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五、电催化机理 六、电催化吸附的特点 七、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电化学催化 一、引言
电极在电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电极:直接参加电化学反应,并有所消耗(阳 极溶解)或生长(阴极电沉积),多属于金属电极过程;ຫໍສະໝຸດ 一、引言电化学催化
金属阳极(形稳阳极):以Ti为基体, 以RuO2 和TiO2 为催化剂组分的金属氧化物电极。优点: 稳定耐蚀, 且 对析氧反应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 电极的确定:
金属氧化物对不同电极反应的催化活性都具有选择性, 因此电催化过程中, 电极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依据理论指导并设计试验, 据试验效果确定电极材料。
吸附态中间产物能量对氢电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析氢过电位高:对 氢的吸附较弱,形成 吸附氢的速度为其控 制步骤:增强吸附有 利于降低控制步骤的 活化能。 Ea→ Ea’ 析氢过电位低:对 氢的吸附较强,脱附 为其控制步骤:增强 吸附使反应活化能提 高。Eb→ Eb’
吸附态中间产物能量对氢电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5)易加工和制备,成本较低。
电化学催化
三、电催化活性的表征
0 F F jc j -j=j exp( c)-exp( c ) RT RT 0 F F ja j- j =j exp( a)-exp( a ) RT RT
同一电极反应在不同电极表面进行时,在相同电流 密度下,电化学反应的过电位则愈低,交换电流密度 愈高,电极材料的电催化活性愈高,因此可用j0作为电 催化活性高低的表征。
电化学催化 电极反应机理完全相同时,
可用j0表征电催化活性;
电极反应机理不同时,需
2
考虑Tafel斜率的影响。
如: j0值较小的电极材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