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离成都市区60公里,从成都市区驱车80分钟即可到达,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白鹿镇森林覆盖率达90%,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沿小夫路向上,在白鹿河沿岸、白鹿桥亲水体验区拍摄蜿蜒曲折、芳草萋萋的白鹿河再到香槟小镇拍摄厚重的城墙,彩色的尖屋顶,童话般的小屋,精致繁复的装饰花纹,鲜花、小品等原汁原味的法式风然后到2号公园拍摄最牛教学楼、下书院百年残墙、中法友谊桥再往上到白鹿上书院拍摄百年沧桑的精美教堂;还可以到塘坝子风景区拍摄壮丽的飞来峰、溶洞、山川风光、峡谷景观领报修院上书院彭州市白鹿镇以北2.5公里回水村天主堂水观村中法桥金桥始建于1893年,位于白鹿镇金桥村西北100米。
山涧会所天主教堂旁边中世纪城堡“天心”群雕依托学校教学楼银杏广场白鹿欧式风情街区场镇核心景区老街白鹿场白鹿欧式风情街区场镇核心景区法式风情街最牛教学楼 5.12时,中心学校周围建筑物中唯独两栋教学楼屹立不倒地震遗址公园下书院无玷书院白鹿中心小学原下书院仅存门口一段围墙保存“白鹿渺渺随仙惟古镇鹃啼依稀蜀韵,丹花盈盈语客有教堂诗唱仿佛欧风。
”著名诗人--流沙河。
溶洞飞来峰、白鹿民宿乡村酒店……白鹿镇位于彭州市北部、白鹿顶东部、白鹿河上游,东部与什邡市接壤,东南部连红岩镇、葛仙山镇,西靠通济镇,北邻龙门山镇。
幅员面积78.9平方公里。
白鹿场社区、白鹿村、水观村、关沟村、塘坝村、回水村、天台村、红华村、三河店村共9个村社区。
全镇总人口10124人,以汉族为主,有藏、羌、彝等3个少数民族。
镇政府驻地白鹿场,距天彭镇35公里。
交通方便,有小(小鱼洞)夫(什邡市三河镇夫子院)公路过境。
全镇共有寺庙宫观遗址17所,均为佛、道两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于境内。
上书院(领报修院)和下书院(无玷书院)最为知名,其中上书院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院。
老白鹿欧式风情街区体现白鹿风情小镇的标志。
采用中世纪法式建筑风格,自然而然的延续了原味法式风情。
以普罗旺斯区的法国小镇为原型,注重原汁原味的体现,同时结合白鹿镇地形地貌,以坡地、草地、广场、街道等多项细节表现出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情怀。
一户一景,各不相同的墙面石材配以圆拱形花窗,更显温婉细腻,白色的立柱和彩色的屋瓦,映射出浪漫情怀。
红酒屋、面包房、咖啡馆、法国手工艺品等,让每一位游客不用出国,就能感受到法国生活的趣味所在。
雕塑、广场、喷泉却无一不透露出温馨与浪漫。
白鹿镇,名源于白鹿山,《华阳县志》等古籍皆有对白鹿山的记载,今通称白鹿顶。
其形如覆钟,突兀于群山环抱之间,风光无限。
《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
由此可见因此,白鹿见证了古蜀国的覆灭,白鹿之名源远流长。
白鹿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人文资源。
白鹿场老街,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后在沿河高滩营建街道,俗称河坝场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镇之一。
白鹿镇领报修院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有着100年的历史。
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1860年,成都天主教洪主教(洪传广,一说洪广化)来白鹿时结识了咸丰初年由广汉迁至白鹿的朱元璋后裔朱益淳(也叫朱应纯),并洽谈把白鹿作为传教基地。
1865年,购朱建虎的院宅修建天主堂(现白鹿街区银杏广场上),后在白鹿河对岸今白鹿中心学校中学部修建“备修院”(俗称“下书院”);光绪九年(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到白鹿重修备修院,落成后定名“无玷书院”。
随后,1895年在白鹿镇以北的回水村地界,开始动工兴建“中修院”,1908年修院竣工,历时13年,初定名为“圣母领报修院”,简称领报修院,俗称上书院,民国21年(1932年),改名为神哲学院。
自此,彭州白鹿镇领报修院就成为西南地区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传教士大学。
当时的高级神职人员需要学习:拉丁语的语文、作文、地理、历史、罗马战争史、波斯战争史、哲学、逻辑学、本体学、形而上学、宇宙学、心理学以及伦理神学、论理神学、圣经和教会的法典、礼仪、历史等。
当时的“领报修院”与西方的教堂相似,主建筑高大挺拔,共有三层,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法式的穹顶、过厅和雕花外饰,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
整个书院坐西向东,修建在半山腰的山坳里。
四周九座山峰呈弧形排列,老百姓称为“九龙归位”。
前有白鹿河蜿蜒而过,青山绿水,风水极佳。
远观,青山环抱之中,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显示书院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
既有典型欧洲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又兼有中国四合院落的结构。
书院内,正面主楼南北横列长达120米,径深16米,楼高三层,层高约5米,底层依山坡而建,为储藏室,二层有走廊贯穿主楼。
从主楼正门沿环型石梯拾级而上,大门门额上的字迹清晰可见SEMINARIUMANNUNTIATIONIS ”。
SEMINARIUM为拉丁语,直译为“育种田”或“苗圃”,意译为“修道院”,也有译作“神学院”,简称“修院”。
穿越门厅进入四合院天井,天井南北宽约60米,东西长约22米。
主建筑礼拜堂高大挺拔,法式的穹顶、过厅和雕花外饰,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
礼拜堂两旁的人字型侧屋于1934年被泥石流冲毁。
南北两侧厢房高度与主楼齐平,均为二层建筑,内外两侧皆有走廊。
上层共计60余间约十平方米大小的房屋,作为修生单人寝室用。
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等,全系木质结构。
地震后,几乎全部损毁,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开始修复,现已基本完成。
因为是按照文物修复方式重新恢复,基本重现了上书院当时的原貌。
领报修院曾是一座集教学、灵性修养、祈祷、生活于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具有独特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
修院正门的门檐镌刻着一排法文和完工的年份(1908),法文含义是“圣母领报修院”。
修院教堂的牌坊独耸于四合院之间,由厚厚的大理石建造。
教堂内是木架结构,由十余根圆柱支撑着筒型拱卷顶。
教堂上端由祭台、祭房、厢房组成,呈拉丁十字型,高大气派的窗户以彩色玻璃装饰,更显耀眼夺目。
门庭、柱沿均为罗马式和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
四合院分为两层,上层有100余间分为两排的修士单人寝室,中间为走道,下层是教室、办公室、活动房、厨房、面包房,均为木质结构。
四周双层木楼吸收中式古建筑技术之精华,建筑内的楼阁、走廊、窗格线条、墙面颜料搭配以及工匠技巧都是现代建筑望尘莫及的。
四合院沿广场三方以圣母大教堂为中心,以体现圣母领报之深刻含意。
最下层因地势而建作为地下储藏室。
特别是楼外巨型的弧形步梯从地面延伸至二楼,更显恢宏气势之特色。
白鹿镇天主堂1865年建设于现银杏广场,解放后,迁址重建。
512地震损毁后,按统一规划,迁建至现水观村,依旧是白鹿镇天主教信教民众的宗教活动场所。
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地质奇观蜚声中外,作为国家级龙门山地质公园核心景区的塘坝村,大小百余溶洞奇特各异,有石笋、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种造型景观。
上世纪2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首次在龙门山脉发现飞来峰,多为距今约二、三万年前青藏大冰盖的冰川漂砾,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重大地质科学奇观和自然景观,极具科学价值,属“世界级地质科学遗产”。
飞来峰主要包括三处。
尖峰顶飞来峰,地处彭州市白鹿镇北部地带,并与什邡市交界,面积25.5平方公里,为龙门山飞来峰群面积最大的飞来峰,地貌形态突出,山脚冒水洞(位于白鹿镇三河店村)接触关系清楚,冒水洞附近林茂谷深,有溶洞暗河深不可测。
卧牛坪飞来峰,位于白鹿镇西南,面积2.9平方公里,其特征是飞来峰和溶蚀洼地发肓,峰丛林立,山形似卧牛,故得其名。
溜沙坡飞来峰,位于白鹿镇的白鹿顶以北,面积1.25平方公里,其特征是飞来峰体较为清晰,但构造接触露头不很明显。
塘坝子岩溶洞多以小型为主,大中型洞穴主要有:五龙洞、硝洞、黑乌鸦洞、芦仙洞、钟鼓洞、神仙洞、石象洞、豹子洞、响黄洞、毛狗洞、五爪洞、朝天洞等。
溶洞长数十米至一、二百米,最长可达700米,有石笋、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种造型景观。
塘坝子溶洞被称为离成都最近的溶洞,其中,五龙洞是已经开发的第一个溶洞,还有一个被誉为川西最壮观的圆形天坑,进入之后让人恍若进入世外桃源。
据北宋《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元嘉九年(433年),有樵人逐鹿,所趋限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
后为求之,不知所在。
此段颇具《桃花源记》风采的文献,成为塘坝村区域利用地质奇观打造汉唐古风的缘考。
更加上历史悠久的道教二十四治之一的漓沅治恢复之后,地质奇观与人文历史相得益彰,塘坝将会成为白鹿发展的第二个腾飞。
白鹿镇地震遗址公园原为下书院,又称无玷书院,解放后,改建为白鹿中心小学,原下书院仅存门口一段围墙作为文物保存在这里,见证着历史变迁。
512地震后,改建为地震遗址公园。
设立地震科普馆、地震体验馆、抗震训练馆。
白鹿镇最牛教学楼 5.12大地震发生时,白鹿镇九年制义务学校—中心学校周围建筑物几乎都在地震中倒塌,唯独两栋教学楼屹立不倒,该校10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
如今“史上最牛的学校”,最牛教学楼和前面这栋楼,本来是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两座教学楼,地震发生后,靠山的教学楼由于断层的相互作用,向上抬升了3米,但楼梯依然稳健,仅轻微受损,白鹿中心小学1046名学生因此得以安全撤离。
所以我们称之为史上最牛教学楼。
白鹿镇中法桥中法桥,又名金桥,始建于1893年,位于白鹿镇金桥村西北100米。
东西走向,砖石结构,双孔拱桥,东起白三公路,西至下书院大门,是当时通往下书院的必经之路。
白鹿中心学校就是在下书院遗址基础上修建的,现已改建为地震遗址公园。
中法桥全长30.8米,宽4.7米,跨度9.65米,拱高5米,桥栏高1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
地震后全桥仅余单孔,成为遗迹。
我们可以从周围数十根名木古树依稀看到它昔日的辉煌。
白鹿镇“天心”群雕“天心”群雕由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根据5.12大地震发生时原白鹿九年制义务学校师生为人物原型设计,雕刻由主雕“天心”和群雕“地震逃生”组成,依托学校教学楼而塑,真实再现了地震当天原白鹿九年制义务学校的危急场景。
白鹿镇银杏广场银杏广场,1865年所建天主堂之地,又称圣母堂,天主堂迁建后,曾是白鹿政府驻地,现改建为广场,是法式街区与中式老街交汇之地,旁边建有卢瓦尔城堡。
广场中,因矗立着4株上千年的银杏树而得名。
银杏树为雌雄异株,群众戏称“夫妻树”,为白鹿镇的“镇镇之宝”,每年夏秋时节树上枝繁叶茂、林荫蔽日、硕果累累,而初冬来临时金黄色的树叶迎风招展,飘落在这童话般的世界里,见证着白鹿镇的岁月变迁!在银杏广场观景台处远眺,白鹿河、中法桥遗址、下书院遗址公园等景点映入眼帘,远近之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