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江市中区朝阳镇中心小学黄秀芳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校风的好坏直接与学生的思想品质有关。
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思想品德课、音乐、体育、美术、数学及语文课中。
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7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不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
为此,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把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当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熏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呢?下面,我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1.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首先,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更是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精湛高超的语言,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如果教师不断释放语言艺术的灵光,学生会感到一种浓厚的语言艺术氛围,会感到情绪的高度愉悦,从而沉浸在“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美好境界中。
其次,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
因此,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
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得到情绪体验。
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有所升华。
2.加强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重要手段。
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每一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中。
教师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
如:讲解《女娲补天》一文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体会重点词的表情达意。
从朗读中,学生体会出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3. 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陶冶了他们善良的心灵,追求自我的不断超越。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
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而定,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比如:讲授《花钟》一文之前,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做成的花钟图案展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些美的工艺品,是多么的兴奋。
同时,我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各种花的功能。
然后,通过欣赏画面,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花。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4. 用文中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熏陶学生。
用文中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如:通过学习《检阅》、《争吵》等课文,学生在这些人物形象中逐步悟出朋友之间应互相谅解、互相宽容;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知错就改。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要珍惜友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妈妈的账单》一文中妈妈的形象,让学生悟出母爱的伟大,儿女应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两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争光,维护祖国的尊严,并懂得与外国人建立深厚的友谊,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西门豹》中西门豹的形象,让学生们明白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做一个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秉公执法的好官。
《女娲补天》中女娲形象、《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形象,让学生们感受到在困难、挫折、危险面前要具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5. 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如:《争吵》一文,文中讲“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文中人物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如何化解同学间的矛盾?以及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真心诚意地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决心学习克莱谛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不仅如此,他们还纷纷表示让老师和同学们在实践中看他们的行动。
德育教育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肩负起重任,将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处处绽放,将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勇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这是我的人生目标。
我将为之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