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概述.ppt
▪ 当出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后,形成了对市民 和公民的不同的法律要求。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和对人性的关怀需要,将对市民社会中有关利益分配和 保护的任务主要赋予民法调整。此为民法之本质。
▪ 1、西塞罗(古罗马政治、法学、哲学家)认为市民社会指 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 2、黑格尔(德国哲学家)认为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与 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 3、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是 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三 、民法的性质
▪ 民法是市民社会法
民法将“民”定位为市民,将民事主体设 想为合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 民法是私法
民法调整市民社会中私人之间的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
▪ 民法是权利法
民事权利本位观:承认并贯彻权利为主导, 义务围绕权利而设定的法律观。
(一)民法是市民社会法
▪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区别于政治国家的法,市民 社会相对于政治国家的概念。
• 实质上的民法 形式上的民法 • 广义的民法 狭义的民法 • 民法学 • 民法典 • 《民法通则》
民法的概念
▪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 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
▪ 法律正是首先以调整对象即不同的社会关 系的性质为标准,区别不同的法律部门的。 在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 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 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会关系时,将参加者置于平等的地位,把他们看做是独 立的、彼此互不依赖的人。 ▪ 2、它承认主体行为的自主性和任意性。民事主体享有 充分的意志自由,得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地决定其 行为。 ▪ 3、它肯定解决争议方法的协调性。民法允许民事主体 选择解决纠纷的不同方式,如诉讼、仲裁、第三人调解、 自行和解等。 ▪ 4、它强调救济措施的同质性。与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相 适应,民事责任具有补偿性质。
• 财产所有(归属)关系——物权法 • 财产流转关系——债权法
▪ (二)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平等 主体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 关系。人格关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 系,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身份关系是以特定的身份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如亲权关系,配偶关系等。民法只调整具有平等 性的人身关系,不具有平等性的人身关系,例如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则不由民法调整。
案例分析
下列关系中哪些是平等主体
▪ 1.公安局对违反治安的人罚款 ▪ 2.公安局临时租用甲的房屋作办公楼 ▪ 3.财政部发行国库券 ▪ 4.婚姻登记机关与某一方当事人 ▪ 5.婚姻登记之双方当事人
▪ 实例1 某甲在一商业银行门口抢劫运钞车, 抢得现金150万人民币,案发后被检察机 关逮捕,并依法提起公诉。
▪ 实例2 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卖假中华牌 香烟的个体户罚款2000元。
▪ 实例3 李某与王某签订价值20万元的成 衣购销合同。
问题:以上哪个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案例分析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 民法的调整方法 ▪ 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法,其
调整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 1、它突出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民法在调整社
民事法律 与
案例分析
肖春竹 主讲
2011年2月
民法基础知识(上)
学习内容一 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 如果把刑事犯罪比拟为一个社会的病理现 象,那么,民事活动是一个社会的生理现 象;生理现象毕竟要比病理现象普遍得多。
▪
——佟柔
▪ 一个社会,只有当他的成员都有独立的人 格,平等的地位,明确的权利,稳定的财 产,安全的交易,这个社会才是文明、进 步、开放、繁荣的社会。
▪
▪ 市民法的传统理念:
▪
1、私权神圣:私权神圣是指民事权利受到法律
的充分保障,任何人或者任何权威均不得侵犯,并
且非依公正的司法程序,不得限制或者剥夺。
▪ (1)民事权利是自然和当然的权利
▪ (2)民事权利系统是开放的
▪ (3)私权神圣的重点在于人格权神圣和所有权神圣
▪
2、身份平等:民法平等指法律资格平等,也即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 (一)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 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 不具有平等性的财产关系如财政征税关 系、公用征收关系、因对违法者实施罚款、 没收等财产制裁关系而发生的财产关系等, 都是国家运用国家公共权力强制发生的, 不具有平等性,则不由民法调整。
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当事人以财产为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财产是指对人具有经济价值的一切事物,它必须具有 经济价值,不属于自然人的人格,且为人力能够支配。 ●我国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不是指财产与财产之间的 关系,也不是指人与财产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之间因 财产所发生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权利能力平等。
▪
3、意思自治:意思自治指当事人依照自己的理
主要内容
▪ 一、民法是什么? ▪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 三、民法的性质 ▪ 四、民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 五、民法的渊源 ▪ 六、民法的效力
一、民法是什么
▪ 首先应弄清的问题: ▪ 民法的语源民法之语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汉语
中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一词源自日本。
▪ 民法一词的含义
问题:人民检察院的做法是否正确?
▪ 法律人与非法律人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有 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更在于他必须依 据法律去思考、去判断。处理具体的法律 实例时,不能单凭公平、正义而论断,而 是必须找到可以支持他的判断的具体的法 律规范。反之,倘若翻遍现有全部法律仍 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支持他的判断的法律规 范,那么,原则上他的判断是错误的,即 便他是如此的正义。
案例分析
▪ 王某系一杂货店主,某日一顾客从王某店中购 买了一盒冰淇淋,从这盒冰淇淋里吃出一条铁 丝,就找王某理论。王某大怒,打电话给供货 单位该市某食品公司,要求食品公司赔礼道歉 并予以赔偿,但对方不愿赔礼道歉,更不愿予 以赔偿,王某便在电话里说:“你们赔我一百 万,否则我就向媒体曝光!”数日后,王某被 该市人民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