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21世纪人才的竞争将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真正作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和各环节中,只有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各环节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作一些粗浅探讨。
关键词:化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备课--注重思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1.思想性。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物质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确信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
如物质的溶解、扩散及物质三态的变化均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另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氢气和氧气可以反应生成水,这是变化的内因。
但如果不点燃永远也得不到水,这是外部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制约。
物质间一定的量变也会引起质的变化。
因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数目不同或相对分子质
量的不同引起的质变,如氧气和臭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
因物质内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引起的质变,如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
在向学生灌输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举世闻名的火药、造纸术、湿法冶金术、天然气、煤、石油的发现及钢铁的冶炼等。
2.层次性。
就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把握重、难点,并在时间分配和演练中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例如讲授一氧化碳这一节,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重点,难点是一氧化碳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要下功夫去研究探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法。
前面已学过了氢气的性质,可让学生回顾一下氢气的性质,启发学生口述氢气的有关性质,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启发学生自己探索本节内容,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本节的其他内容不仅可迎刃而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上课--注重全体性、主体性、创造性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而面对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全体性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体性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允许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权利。
教师的提问应采用”谁来回答”而不是”某某来回答”,让每一个
学生都拥有一个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例如,我在上完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后,根据课后习题增加了一节讨论课。
课题为”以co2知识点为主线,说说你学完本章后的收获、体会。
”这节讨论课,学生们的思维、情绪像开了闸的水一样,一发而不可收。
他们从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引伸开来,归纳、区分出了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的异同;由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引伸开来,归纳、区分出了氢气、一氧化碳、碳的还原性的异同。
他们还将”温室效应”、人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南极臭氧层空洞,汽车排放的尾气一一引出,争论激烈,群体参与性
很强。
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另一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仅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目的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归宿的。
每个知识点都要通过每个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后才能掌握。
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与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在一起,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开
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我在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设计有不同类型的知识网络题,以这些不同类型的题作为”导火索”启发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思维。
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是二氧化碳的小型制
造者,那么你能通过观察分析你的’产品’说说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吗?”话音刚落,每个学生都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仔细看,用心地闻,认真地总结。
通过有趣的问题设计,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性质使同学们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了。
接着,我又在一高一低的阶梯架上点燃了蜡烛,放入烧杯中说:”我们不用口吹,给烧杯中倒入什么气体,可熄灭这一高一低的蜡烛?”教师提问时,将”倒”、”一高一低”语气加重,以引起学生重视。
学生中很快掀起了一个争论高潮。
有个学生说用氮气,教师肯定了他的答案,他很高兴。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除了氮气可以灭火外,我们在加油站、油库等地方见到的灭火器是用什么灭火的?”同学们一致回答”二氧
化碳。
”接下来引导学生给烧杯中倒二氧化碳,熄灭这一高一低的蜡烛。
并让学生边做边记下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接着教师又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除了这些性质以外,它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教师展示澄清石灰水和极稀的石蕊试液各一瓶,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分别给装有这两种液体的试管吹入二氧化碳,看看各有什么
变化。
实验完毕,让学生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
通过以问题为线索,改教师做为学生做,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智慧与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创造性素质教育的再一要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
的重点。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学习和以后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人素质好坏的重要表现。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好化学科学知识这个载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优良的思维品质。
例如,用什么试剂可将naoh 溶液、食盐水、稀硫酸一一鉴别出来?学生讨论结束后,大家异口同声回答:用紫色石蕊试液可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又例如,至少需几种试剂可将naoh、h2so4、na2co3、ba(oh)2一一鉴别别出来?全班同学分组进行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讨论,大多数同学说至少需一种试剂。
只有个别同学说不需其他试剂可鉴别出来,这时可请个别同学到讲台演示实验,根据现象和结果得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