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8日目录一、项目概述 (3)二、专业建设基础 (4)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8)四、改革举措 (19)五、重点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指标 (20)六、专业建议预算 (21)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是一所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历史的省属高职院校。

学院曾隶属于铁路行业,其前身是创建于1948年的吉林铁路经济学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2001年6月两校合并,2005年8月移交吉林省政府,由省教育厅管理,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多年来与铁路企业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和广阔的人脉是学院特有的行业背景优势,是吉林省唯一具有铁道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

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吉林省铁路运输发展方向一致,优势显著。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振兴吉林铁路行业培养人才,是学院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责任。

改建高职后,学院充分认识到历史积淀与传承的重要性,在充分评估铁路企业在全国、在东北、特别是在吉林省的发展趋势后,将学院的发展重心放在铁道类专业的建设上。

铁道类专业是学院的主打专业、主要示范专业和重点发展专业。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就是其一。

一、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2.项目组成员:表3-2-1 项目组负责人基本情况表表3-2-2 项目成员基本情况表3.建设周期:2年4.服务的产业:以铁路建设和运营企业为主,兼顾地方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维护企业。

5.专业群: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包括高速铁道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

6.资金投入概述: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总计资金投入62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421万元,学院自筹200万元。

二、专业建设基础1.专业背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前身是1984年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开设的铁道工程专业,为全国铁路系统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已达6000人。

近年来随着铁路六次大提速的实施,铁道工程专业做为铁道部和沈阳铁路局工务系统技术业务培训基地,已为铁道部、南昌铁路局、沈阳铁路局举办8期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新技术培训班,培训站段长、车间主任等各级技术业务干部2000余人次。

2006年,随着学院的成功改制,原铁道工程专业以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条件先进,办学历史悠久等优势,改建成为普通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是省内高职院校中独有的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2008年12月被遴选为吉林省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四年的发展建设,构建了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包括高速铁道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在内的交通土建专业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普通高职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于2007年招生,高速铁道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2010年招生。

专业群现有普通高职在校生1196人。

2009年学院顺利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剖析专业,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专业现状(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坚持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融合企业文化,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立足吉林铁道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订单培养。

2008年9月中铁九局与我院签订了工程预算、工程检测的“订单”培养协议。

中铁九局就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制定了具体培养计划并经九局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后实施,“订单”培养毕业生已成为中铁九局工程建设的骨干。

(2)师资队伍现状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及实验师6人,助教1人;其中11名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硕士研究生(含在读)教师6名,整体结构较为合理,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1名,青年骨干教师2名。

其中4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

本专业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主要参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本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开拓精神和发展潜力。

近5年来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核心刊物6 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种,完成省、市和院级等类教科研项目9项。

2009年本专业教师徐光华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获吉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评为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3)实验实训条件现状①校内实训场所本专业校内实训场所由一个铁道工程综合实训场、8个实验室和一个“一体化”综合教室构成。

铁道工程综合实训场主要包括铁路线路设备、设施,以及线路运营维护设备,主要针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可满足轨道、桥隧、维修等部分课程直观教学的要求;满足运营维修岗位线路单项作业演练的要求。

实验室可满足学生完成土工试验及力学试验的基本要求,测量设备基本满足实习的要求。

“一体化”综合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及项目操作平台,可实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中铁九局、沈阳铁路局等企业先后在此设立了职工岗位练兵基地和职业资格鉴定基地。

②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感受现代企业氛围,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先后与中铁九局、沈阳铁路局吉林工务段、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4)课程建设与改革本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结合课程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框架,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础素质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四大课程群,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整合基础素质教学内容,以岗位技能为依据,设置计算机应用技能、识图绘图技能、测量技能、工程预算技能、试验检测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六个技能模块,再按不同模块建立不同层次、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构建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设计)、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训)四个层次的综合实践课程。

并结合岗位职业资格要求,整合“双证书”课程,夯实了学生双证就业基础。

以实训资源为依托,探索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初步实现了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铁路测量》和《铁路轨道》两门专业课程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施工与养路机械》、《建筑材料》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5)人才质量与社会声誉本专业2009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在92%以上。

对口就业率为98%。

双证书获取率为82%。

顶岗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岗位见习阶段的过渡,毕业即开始独立作业。

新生报到率位居于同类院校前列,首届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新生报到率达到90%,2008年、2009年、2010年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及报到率又有了进一步提高。

中铁九局、沈阳铁路局及铁道部先后在我院建立了干部(职工)培训基地,实现了校企共建、共赢的大好局面,并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3.问题与思考(1)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化;(3)还需进一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4)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实验、实训室规模,建设专业群共享实验室,保持实验、实训设备的先进性。

三、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本着“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深化与中铁九局、沈阳铁路局的校企合作,发挥省级示范专业优势及铁道类专业的特色引领作用,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夯实学生的就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培养铁路建设及运营维护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一)推进校企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订单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1、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对中铁九局集团和沈阳铁路局工务系统各单位的深入调研,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首次就业岗位及拓展岗位,即铁路施工企业和运营维护企业的施工、维护及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

并对其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

在以往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2、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工学交替、分段式这两种教学组织模式是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施运行的,建立健全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教学运行机制是教学组织的根本保障。

“工学交替“、”分段式”是当前高职教育中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也是促进就业和减轻学生学费负担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订单培养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3、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图创新发展目标:淡化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区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任务的高度对接,专兼职教师同场教学,构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初步拟定人才培养运行图。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运行图4、建设措施在以往改革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建设任务就是通过机制的运行,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召开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结合毕业生半年的工作及顶岗实习情况,研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分析其不足,并形成培养方案修订纪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深入中铁九局各分子公司、人力资部门、施工项目部,研讨落实工学交替的具体时间、顶岗实习项目计划,拟定相关教学文件备案。

具体实施内容:深入企业技术部门,了解落实2012年企业工程计划,初步拟定2012年顶岗实习项目、人数及顶岗实习学期时段;细化企业新项目建设中岗位要求及工作性质;完成2012年企业用人计划预测及订单培养规划;研究专业群建设发展草案,“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实施草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