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的鉴赏概述一篇文章,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者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意思,二是如何把这些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形象、富有韵味,使文章能吸引读者。
后者即是所谓的“表达技巧”,它既涉及文章整体,如文章体裁(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选择,材料的选用,材料先后顺序的安排,线索的设置,各部分之间的过渡、照应等,也涉及文章的局部,如修辞格的使用,还涉及语言运用的技巧。
必须牢记:无论何种技巧的运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服务,为更好地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深思服务。
这是考虑表达技巧作用的大方向。
分述一、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一篇文章常常综合运用若干种方式。
(一)描写:就是对人或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其目的就是将所写的对象(人、物、景物或场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如见其人(物),身临其境的感受。
描写分为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1、直接描写①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其基本的写法是刻画人物的面容、体态、衣着等,也就是用文字给人画像,但是其目的是以形传神,即读者不仅可以从人物的外部特征了解其长相、身份地位、经济状况,更能考察其性格、品质。
②动作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行为的内在原因。
③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
④白描:简笔勾勒人或物的主要特征,准确传神。
示例1:2004年全国卷二孙犁的《老家》:“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
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问:“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答案:“白描手法”。
作者用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简练传神地描绘出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体现了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
⑤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如写鲁迅:“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⑥景物描写:A描写景物的角度:从形与神方面写,即摹形传神;从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面写,即绘声绘色;从人的心理感受方面写。
B描写景物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俯瞰、仰视)C描写景物常用的方法:动与静;虚与实;点面结合;使用各种修辞格(这部分内容见下文)D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人物设置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衬托人物的品质、性格;(在小说中,还常有①烘托或暗示人物的心境②暗示人物的命运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作用。
)注意:如果问“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要综合上述ABCD四方面作答。
⑦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如:鲁迅《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一段描写自然环境,严寒,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索,没有一些活气。
通过对故乡阴冷天气和萧条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萧条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目睹故乡人的变化,心生悲哀作铺垫。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重点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规范,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产生的基础,决定人物的命运。
小说的任务之一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揭示人物命运产生的原因。
(二)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
在散文中,有少量直接抒情的语句,这是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一定要特别注意。
小说中,几乎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主要靠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来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议论:散文中有少量议论的句子,一定要重视。
叙后议论,表明态度观点;或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四)说明:散文中,有时需要对涉及的物进行必要的介绍,其目的是使读者对不熟悉的物有必要的了解。
如2010年全国卷《灯火》对煤油灯的构造、使用方法作了说明。
二、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1、象征:⑴概念: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光明、舍己为人、甘于牺牲自己精神的象征。
⑵作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的基本作用是以具体的物象寄托作者的情感,从而使抽象的..具体化、形.........情感象化............................................;.还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扩展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注意:象征是散文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手法,有时通篇采用,如《岳桦》,那些勇敢地把自己置于一定高度、生存环境异常险恶的岳桦,已经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树了,它象征生活于困境中的人,它的命运象征着一种人生,它的努力,它的拼搏,它的抉择,就是一种人生智慧。
有的文章中的个别物象具有象征意义,如《总想为你唱支歌》中以戈壁石的美来象征大西北的美,将作者热爱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一块戈壁石上。
⑶如何理解物象的象征意义:首先,要善于联想和想像。
一般的思路是:注意文章所写物象的特点,将其与人、人生经历、人的精神与性格品质相联系,悟出其象征义。
2009年全国卷Ⅱ的《岳桦》,作者在文中描写“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接着这样议论“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上,使这些倔强的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一种人生经历,一种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
其次,充分关注行文中作者的抒情、议论,或者是抒情性议论,甚至不妨将文本中作者的所有抒情、议论连缀起来作整体上的思考。
如209年全国卷Ⅱ的《岳桦》一文,比较明显的议论就有这些:“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上,使这些倔强的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把这些抒情性的议论连缀起来,“岳桦”就不是只生长于长白山靠近天池北麓的一种树,而是活生生的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它们的“人生”就是人类的人生。
另外,理解文章中个别物象的象征含义,还需和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联系起来,并结合全文的主旨加以考虑。
2、对比:绝大多数文章常常使用的一种高频手法。
①概念: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个人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描写。
②对比的作用:A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突出、鲜明。
B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C使对比的两个事物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任林举《岳桦》:“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
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这两段就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在对比中凸显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岳桦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岳桦的赞美之情。
3、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人、事物作陪衬。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这一段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反衬海燕的勇敢。
4、烘托:①概念:原是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所要刻画的物象以外的部分,使物像鲜明。
在文章中,烘托应属于侧面描写。
②常见两种情况:一是以景物衬托主要人物或重点要表现的事物,使其形象更明显突出。
如《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的娴熟、技艺的精湛,有着精彩的正面描写。
之后,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而远逝……”写鱼在水中历历可数,连鱼的情态也清晰可见,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二是以人的行为烘托,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