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硫的转化宋晓丹

硫的转化宋晓丹

硫的转化--宋晓丹
【开场白】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的转化,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共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就由知识为本转向观念为本,即化学教学必须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知识、发展观念,从而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学习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SO2和H2SO4的主要化学性质,H2SO4的工业生产和用途等具体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从物质类别、核心元素化合价、物质特性三个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元素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

【教学分析】
本节课位于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属于硫的转化的第二课时,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本节课包括实验室里实现0、+4、+6三种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SO2和H2SO4的主要化学性质,H2SO4的工业生产和用途,从活动栏目上来看,本节课包括三个栏目:栏目一、活动·探究实验室里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深化学生的核心元素观和变化观。

栏目二:方法导引以知识描述的形式给出了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转化所需的规律,并介绍了常用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栏目三:化学与技术介绍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让学生明白生产硫酸的原理以及硫酸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突出硫酸的应用价值。

从地位与作用上来看,硫的转化对学生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着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物质氧化还原性的认识。

又为后续海水中元素、其他类型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硫元素是继碳氮元素之后的又一种重要元素,有利于学生对完整的元素化合物体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钠和氯气的性质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对如何学习元素化合物有了系统的认识,学生学习了碳、氮两种元素,基本掌握根据化合价判断物质氧化还原性的规律,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形式以及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

但是学生并没有系统认识实验室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并没有了解硫的重要化合物SO2和H2SO4的主要化学性质,更没有整合从物质类别、核心元素化合价、物质特性三个角度整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落实。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通过如何用硫磺制备硫酸这一问题情境导入新知,接着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一探:实现0、+4、+6三种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二探:基于转化关系探究H2SO4和SO2的主要化学性质,然后,回扣导入部分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最终从知识内容、思维方法,观念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课堂小结,升华新知。

【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硫酸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并且他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从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合成洗涤剂,玻璃纸到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工业生产中的润滑剂、冶金,再到国防高科技中的火箭、宇宙飞船,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国防的高科技,足以让学生明白硫酸的重要性,通过介绍硫酸的用途,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硫酸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如何用硫磺制备硫酸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学生核心元素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做铺垫。

基于学生当前的基础,他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带领学生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来学习物质转化的思路与方法,首先让学生展示方法导引,知道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探究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导引就像引路灯,为接下来探究活动的准备与开展做铺垫。

接着进入探究活动的准备阶段:确定研究物质、通过如下的问题组引领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物质,由于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4的含硫化合物,我们选择亚硫酸钠,0为硫单质,+6为浓硫酸,接着我们带领学生明确价态转化的方法,即为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再向学生提供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实现物质转化所需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接着介绍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可行性,实施实验方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在活动前要做的必要的、充分的准备工作,为顺利开展活动理清思路。

准备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带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展开阶段,确定设计实验方案,由于转化因在上节课中已经实现,因此,这节课中,我们主要是设计实现转化②③④的实验方法,基于学生之前的基础,学生可能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之后,我们带领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选出可行的实验方案,+4的Na2SO3被KMnO4溶液氧化成+6的Na2SO4,+4的Na2SO3与Na2S溶液反应生成0的S单质,+6的浓H2SO4与铜丝加热反应生成+4的SO2,然后实施实验方案,我们引领学生实施上述的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小组交流、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提高交流合作、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先预测后验证”的探究方法。

实验结束后,我们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0、+4、+6三种价态的硫元素可以实现相互的转化,从低价态到高价态需要加入氧化剂,从高价态到低价态需要加入还原剂。

本环节,学生在经历完整地探究0、+4、+6三种价态硫元素转化的过程中,学习了通过化合价变化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思路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核心元素观和变化观,并为后面基于转化关系探究SO2和H2SO4的主要化学性质埋下了伏笔。

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点之一,而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承接了一探带领学生进入二探,基于转化关系探究H2SO4和SO2的主要化学性质,首先提出问题,基于上述的转化关系可知浓硫酸与铜丝发生反应,由此可知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并且引导学生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写出Cu与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追问,已经知道了浓硫酸与铜丝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我们可知二氧化硫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学生根据品红变红,石蕊变蓝,可轻而易举地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建
立基于物质类别、物质特性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继续追问,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学生可以回答出+4,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还具有什么性质?基于之前的实验探究,学生知道含有+4的Na2SO3有氧化性、还原性,类比推理学生可以预测SO2也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在这里,我们给出SO2的催化氧化,SO2和H2S反应两个方程式作为证据来证明SO2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核心元素观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深化学生的核心元素观。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目标已经全部落实,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研究的物质转化的思路与方法,接着,我们带领学生再一次回扣导入环节,如何用硫磺制备硫酸这一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讨论实现物质转化的思路和过程,基于之前的基础,学生可以知道要实现物质转化从单质变到酸,化合价要从0上升到+6,并且给出硫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的转化方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的二维图,并进一步的强化实现物质转化,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重要视角,然后联系工业生产将转化过程进一步地落实强化,证实这一转化过程的现实可行性,通过硫磺制硫酸的这一工业生产。

让学生感受化学在改变物质、应用物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

小结部分,我们将带领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的具体知识,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元素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并基于对二氧化硫主要化学性质的探究、整合、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基于物质特性、基于物质类别、基于核心元素化合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的结构化板书设计,能够系统化、条理化、直观化地反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教学特色】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只要有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坚持了“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始终在元素观、变化观的条理下,设计和组织教学;注重真实情境的驱动,通过如何运用硫磺制备硫酸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注重实验探究过程的落实,实验探究过程由准备和展开两部分组成;注重问题组的设计,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