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硫的转化(2课时)第二课时:实验室里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酸雨及其防治课时达标1.(原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SO 3用98.3%的浓硫酸吸收,目的是防止形成酸雾,以使SO 3吸收完全B. SO 2能使酸性KMnO 4溶液、氯水退色,说明SO 2具有漂白作用C. H 2S 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D. 医疗上常用BaSO 4作X 射线透视的“钡餐”2.(选用)下列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 2有关的是( )A. 酸雨B. 光化学烟雾C. 臭氧空洞D. 温室效应3.(原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硫酸工业的尾气必须回收、净化处理,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原料B. 所谓的“酸雨”,主要指含有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形成的酸性雨水C. 大气中大量的SO 2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D. 消除大气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原创)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① 干燥的Cl 2 ②Na 2O 2 ③NaCl O ④活性炭 ⑤SO 2 A.除①外其它都可以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④⑤ D.全部 5. (原创)用化学方法区别SO 2与CO 2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 )A.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 品红溶液C. 澄清的石灰水D. 紫色石蕊试液6.(原创) 除去SO 2中的SO 3,并得到纯净的SO 2,最好使混合气体通过( )A.水B.NaHSO 3饱和溶液C.NaHCO 3饱和溶液D.98.3%的浓硫酸7.(下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
向装置中缓慢通入气体X ,若关闭活塞S ,则品红溶液无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S ,则品红溶液褪色。
据此判断气体X 和洗瓶内的液体Y 可能是( )。
品红溶液8.如下图,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 2SO 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
则KI 试纸KMnO 4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B .NaOH 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 2C .湿润淀粉KI 试纸未变蓝说明SO 2的氧化性强于I 2D .品红试纸、沾有KMnO 4溶液滤纸均退色都能证明SO 2的漂白性9.(选用)两份硫粉各a g ,分别与H 2、O 2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化合,将生成的气体混合并恢复至室温,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析出2a g 硫B .析出mol S C .剩余0.5a mol 气体 D .剩余气体 10.(原创)m g 铜与足量浓H 2SO 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 L气体,则被还原的H 2SO 4的量是( )A .32m mol B .64m mol C .4.2298n g D .4.22196n g 11.(2009年全国理综)浓H 2SO 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 2SO 4(浓)+C CO 2↑+2H 2O +2SO 2↑,请从下图中选用所需仪器(可重复使用)组成一套进行该反应并检验出反应产物的装置。
现提供浓H 2SO 4、木炭和酸性KMnO 4溶液,其它固、液试剂自选(连接和固定仪器用的玻璃管、胶管、铁夹、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将所选的仪器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并写出该仪器中应加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12.接触法制硫酸排放的尾气中,含少量的二氧化硫。
为防止污染大气,在排放前设法进行综合利用。
(以下气体体积均换算为标准状况)(1)某硫酸厂每天排放的1.12×104m 3尾气中含0.2%(体积百分数)的SO 2。
问用氢氧化钠溶液、石灰及氧气处理后,假设硫元素不损失,理论上可得到多少千克石膏 (CaSO 4·2H 2O)。
△64a 3mol 64a(2)如果将上述尾气560L通入100mL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使其充分反应。
试分析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并计算确定各成分的物质的量。
附:答案课时达标1.B A中若用水吸收SO3,SO3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使水沸腾形成酸雾,不利于SO3的吸收,A正确。
B中SO2体现的是还原性,酸性KMnO4溶液、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被SO2还原而退色,故B不正确。
C中H2S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在反应中可升高,体现还原性,氢元素化合价为+1,在反应中可降低,体现氧化性,C正确。
D中BaSO4性质稳定,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也不易被X射线透过,故常用作X射线透视的“钡餐”,D正确。
2. A 酸雨是pH<5.6的酸性降水,它主要是由空气中的SO2经飘尘中的无机盐(Fe3+、Mn2+的盐)催化氧化或经光催化氧化为SO3,进而转变为H2SO4形成的。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由NO、NO2引起的,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臭氧空洞,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代烃类化合物(主要是氟里昂)进入大气平流层中,在光的作用下产生Cl,将O3转化为O2,使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空洞(有时北极上空也有)。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引起的,二氧化碳易吸收地表反射的红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3. A 硫酸工业的尾气必须回收、净化处理,主要是为了减少空气污染,A错误;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B正确;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C正确;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消除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D正确。
4.D Cl2、NaCl O在溶液中都可以转化为HClO,具有漂白性;Na2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5.AB SO2与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不能区别SO2与CO2;SO2与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过量时又都能使沉淀溶解,D不能区别SO2与CO2;SO2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CO2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A能区别SO2与CO2;SO2有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CO2不能使品红溶液退色,B能区别SO2与CO2。
6. D 气体通入水或NaHSO3饱和溶液时会使SO2中混有水蒸气;SO2和NaHCO3饱和溶液反应消耗主体气体,并产生杂质CO2;98.3%的浓硫酸可以吸收SO3并干燥SO2。
7. B 打开活塞S,品红溶液褪色,说明X能使品红溶液退色;关闭活塞S,品红溶液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X进入Y后出来的气体不具有漂白性,应该是CO2。
逐项分析如下:A项关闭活塞S时,H2S和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可使品红溶液退色,打开活塞S时,H2S流入品红溶液,不能使品红溶液退色;B项关闭活塞S时,SO2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不能使品红溶液退色,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活塞S时,SO2流入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退色;C项关闭活塞S时,CO2和Na2SO3溶液不反应,CO2流入品红溶液,不能使品红溶液退色,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活塞S时,CO2流入品红溶液,不能使品红溶液退色;D项关闭活塞S 时,Cl 2和饱和NaCl 溶液不反应,Cl 2流入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退色,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打开活塞S 时,Cl 2流入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退色。
思维升华8.B Na 2SO 3晶体和浓硫酸反应生成SO 2,SO 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能使变红后的试纸再退色,A 错误;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SO 2,B 正确;湿润淀粉KI 试纸未变蓝说明SO 2的氧化性弱于I 2,C 错误;品红试纸退色证明SO 2有漂白性,沾有KMnO 4溶液的滤纸退色证明SO 2有还原性,D 错误。
9.D 本题涉及的反应依次为:①S+O 2=SO 2 ② S+H 2=H 2S ③ 2H 2S+SO 2=3S+2H 2O ,由①②知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32a mol;由③知气体混合后剩余SO 2的物质的量是32a mol ÷2=64a mol ,H 2S 完全反应,生成S 的质量为:32g ·mol -1×23×32a mol=23ag 。
10.BC 铜和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2(浓)H 2SO 4=CuSO 4+SO 2↑+2H 2O ,在反应中H 2SO 4表现出氧化性和酸性。
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占参加反应硫酸的一半,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与铜的物质的量相等,与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所以被还原的H 2SO 4物质的量为64m mol ,被还原的H 2SO 4质量为4.2298n g 。
12.该实验目的是进行反应【2H 2SO 4(浓)+C CO 2↑+2H 2O +2SO 2↑】及反应产物的检验,该发生装置应用固、液加热制气体的装置,故选C 。
反应产物有H 2O 、CO 2和SO 2,故应先用无水硫酸铜粉末检验水的存在。
CO 2和SO 2均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应先检验SO 2(用品红溶液),并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净SO 2,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 2的存在。
创新探究(1)172kg(2)NaOH ;0.1mol Na 2SO 3:0.05mol(1) SO 2 ~ CaSO 4·2H 2O22.4 m 3 172 kg1.12×104 m 3×0.2% xx=172kg(2)560L 尾气中含SO 2的物质的量为560L ×0.2%÷22.4L/mol =0.05mol ,100mL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NaOH 的物质的量为2mol/L ×0.1L=0.2mol 。
根据SO 2+2NaOH=Na 2SO 3+H 2O ,0.05mol SO 2消耗NaOH 的物质的量为0.05mol ×2=0.1mol , 因此,NaOH 过量,Na 2SO 3的物质的量应根据SO 2的量计算,所得溶液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为n (NaOH)=0.2mol-0.1mol=0.1mol ,n (Na 2SO 3)=n(SO 2)=0.05mo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