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乌台诗案 (7月28~11月29入狱)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 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 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 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 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 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 (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 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 盐(出自《盐诗》) 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 有 蜇龙知 (出自《桧树》)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变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二、 “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 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 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三、东山再起
凤翔
汴 京
密州
杭州
眉山 我本西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黄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吾老矣,寄馀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惠州
儋州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坎坷一生
京城(中书舍人) 京城(旧党欧阳修)
(判官) (旧党重启)
密州 徐州 湖州
知州
杭州(不容于新旧两党) 惠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 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于湖州,葬河南郏县。
反对派派阵营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韩琦(元老重臣) 吕晦(第一个发动攻击的人) 曾公亮(脆弱宰相) 范镇(元老重臣,苏家“叔伯”辈好友) 苏东坡 苏子由(东坡之弟) 富弼(老宰相) 欧阳修 范仲淹(早期改革家) 吕公著(曾与王安石为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 (王安石正和吕惠卿商讨政事,弟弟安国在外面吹笛 子,王安石向外面弟弟喊道:“停此郑声如何?”弟弟应声回 敬 道:“远此佞人如何?” 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 郑侠(宫廷门吏,呈给皇帝《难民图》,画了带着脚镣的难民 在砍树挣钱,用以付还官家的青苗贷款。太后动怒。王安石始 失势)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 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 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 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 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 作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 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 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 遥呢?
1085年3月5日,哲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 政。5月6日苏轼被起用任登州知州七品, 被调回中央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 六品,1086年3月14日,升任中书舍人四 品。9月12日又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先 后任杭州、颖州、扬州以及定州知州。
四、被贬海南 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州, 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州, 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荔枝叹》等作 写于此时。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继位, 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 海而回, 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 常州。
3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文 化 巨 人
第 第 第 三 二 一 节 节 节 苏 轼 轶 事
苏 轼 诗 词 苏 轼 的 生 平
苏 轼
一、苏轼的生平
生平介绍
播放CCTV10 百家讲坛 康震《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 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 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 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 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黄州赤壁
黄州现存的“东 坡赤壁”有二赋 堂、挹爽楼、栖 霞楼、剪刀峰、 留仙阁、碑阁、 酹江亭、坡仙亭、 睡仙亭、放龟亭、 喜雨亭、问鹤亭 。
东坡制造
黄冈赤壁、二赋堂
•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 • 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 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 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 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 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 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 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东 坡突围》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 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 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 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 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 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凤翔
杭州
(反对新党新政) 通判
黄州
(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
儋州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 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 湖州知州等职。在地方为官共八年。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想 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 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苏轼《赤壁赋》手迹

苏 轼 《 寒 食 帖 》 手 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 [hú] )纹平。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
蓝色 苏轼的人生曲线 红色
人生轨迹 创作曲线
1079 1036
1084
1057
1094
眉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1101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哲宗期间的残酷党争
变法派阵营
宋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王安石(拗相公) 吕惠卿(巨奸大恶,富有险谋又极具说服能力的小 人,声名狼藉,追随王安石,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乌台诗案中力主判 处苏东坡死刑。有“名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 我 自为之”) 舒亶(乌台诗案的策划人,罗织东坡罪证高手。与邓 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曾布(活跃的政客) 王雱 (王安石之子) 章谆(后为苏东坡敌人)
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东坡居士”和“东坡雪堂”
高中课文(必修、选修)
《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苏轼在黄州时的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方山子传》 《游沙湖》
关于《临江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