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艺术创作1、苏轼的生平:诞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字子瞻,一字子平,又字平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
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少年时期:(1037-1055)从小接受优良的文化教育,因其父苏洵游学在外,曾由母亲程氏教他读书识字。
苏轼自幼聪颖,才气横溢,奋励有济世志。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青年时期:(1056-1078)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英宗治平二年(1065),值史馆。
神宗朝,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三州刺史。
中年至晚年:(1079-1101)苏轼一生创作之巅在中晚年时期,即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人从苏轼所作诗文中罗织“诗讪朝廷、讥切时政”的罪名,苏轼因而被捕下狱。
这即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由于多方营救和神宗母亲太后的说情,苏轼在牢中关了四个多月,便释放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苏轼被召还京,迁中书舍人,后除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又因和执政者政见不合,他认为不应当尽废新法,因而为旧党一派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
后又回京,官至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又贬知英州,再贬惠州,授琼州别驾,一直贬官到儋州(今属海南省)。
徽宗立,移廉州、永州,至英州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直到临死前半年才获赦,北归途中,因病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
2、苏轼的文:A、擅长写议论文,有孟轲纵横家的风采观点新颖。
例如《留侯论》B、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见才华,翻新出奇,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例如《日喻》。
C、叙事游记文能将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结合得水乳交融。
D、辞赋和四六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融入了顾问的疏淡萧敬之气。
例如《赤壁赋》。
3、苏轼的诗的内容:A、反映社会现实,以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例如《荔枝叹》。
B、表现深刻的人生思考,以及旷达的态度。
例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C、歌咏大自然的美好之风,以及描写民风民俗的,向往生活趋向的诗歌。
D、诗品艺术创作的诗歌。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A、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例如“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用典。
C、对仗精工又活泼,构思打破常规。
D、诗歌多蕴含深刻的哲理。
E、刚柔并济,互相渗透。
4、苏轼词的创作成就:A、提高了词的地位,在理论上突破了“诗尊词卑”的局面,使词的美学品味真正与诗并驾齐驱,“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B、扩大了此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
例如《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
C、“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例如《密州出猎》。
D、开创了词体的新风格。
(1)、开创了豪放风格,以奔放的形象阔大的气势形成豪放派,从此与婉约派相对抗。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2)、旷达清空,在词的创作上潇洒飘逸,疏狂不羁,通脱旷达。
清处落笔不染风尘,达到成仙之感不着色相,禅机禅趣。
例如《水调歌头》、《江城子》。
一、《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
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显得破败,真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再也见不到旧日的温情与团聚,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他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
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
二、《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惠洲时,有个年方十六的少女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但当东坡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
所以才有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的父亲要为她另择佳婿,她坚决不应,最后因过度思念东坡,憔悴而死。
遗体埋葬地沙洲之畔。
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十分幽愤。
因此有了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常用来比喻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过于执着,结局往往令人叹惋。
这词短短几十字,就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四、《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面对这样的月色,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到天上,又怕去到那月宫中美玉砌成的楼宇会禁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的我。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