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要素禀赋理论

2、要素禀赋理论


A 国 A’
C1 A B国
A 国 P’A
x
(E’) E
B B国
PE
x

要素禀赋理论,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论形式,前者研究
和预测贸易格局;后者研究和预测贸易后要素价格的变化又 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S-S定理)。
2.4.5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是H-O理论的推论。
(10)充分就业假设。 (11)贸易平衡,即每个国家的总进口等于其总出口。
2.4.3 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之间的投入比例,表明商品生产投入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程度。
也就是说,土地实现相同的地租,资本实现相同的利率,劳 动者实现相同的工资。
由此可看出,国际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要素流 动性的不足。
推论:Stolper-Samuelson定理——一国的对外贸易对国内 收入分配的影响 要素价格→收入分配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实 际价格或报酬提高,另一要素相反。 因此,一个国家如果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参与国际分工,该 国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会提高,而进口 产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所有者收入会下降。即该国丰裕要素所 有者收入会提高,而稀缺要素所有者收入会下降。
贫 困 化增 长
y C2
P
C1
A
A’
P’
x
在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实
施随处可见。正是为了摆脱这一增长陷阱,发展中国家才掀起 了工业化运动,实施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2.5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俄裔美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里昂惕夫,由于投入-产出 分析方法的提出,1973年获Nobel经济学奖。
2、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也叫悲惨增长。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如 果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其出口偏向型经济增 长带来的出口供给大幅度增加会恶化其国际贸易条件,并最终 可能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贫困化增长的出现需要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过的出口部门; (2)经济增长国出口产品能够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即大国; (3)增长国出口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非常低。 (4)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 长而显著增加;
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得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因此,国际贸易就成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
例子:某些发达国家工会反对经济全球化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成立所依赖的诸多假设是不存在的。例 如,各国并非是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各国间的运输成本和贸 易壁垒;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不能完全自由转移;不完全 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等。 目前,世界贫富差距并未缩小 ,反而扩大。
2.5.3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存在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 要素密集型逆转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里昂惕夫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美 国的劳动熟练程度或劳动效率比其它国家高造成的。按生产 效率计算的美国工人数与美国拥有的资本量之比,较之于其 他国家,美国就成了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所 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4 要素禀赋理论
2.4.1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比较优势论认为: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 率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未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要素禀赋理论试图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比较优势产生 的根源。

该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两人共同提 出。
1919年,赫克歇尔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要素相对供给量的比较,如(TK/TL)1>(TK/TL)2,则1国资本 相对丰裕,2国劳动相对丰裕。 要素相对价格的比较,如(r/w)1< (r/w)2,则1国资本相对丰裕, 2国劳动相对丰裕。 例子:美国、中国、越南三个国家的比较
案例:部分国家的要素禀赋
2.4.4 要素禀赋理论
(1)基本原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或H-O模型。 国际贸易来源于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而商品价格 差来源于要素价格差,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 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该定理说明了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其基本含义: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 价格相等(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 够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可以获取同样 的利润报酬。 即国际贸易使得同质劳动获得等量工资,等量同质资本获得均 等利润。



1933年,俄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77年,俄林为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对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论述又被另一位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萨缪尔森进一步完善,他推导出证明要 素禀赋理论十分精确的数学条件。

Eli F. Heckscher 1879-1952
Swedish economic historian.
3、贸易壁垒的存在
这种解释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是美国贸易保 护的结果。事实上,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制定对外贸 易政策时有严重保护本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倾向。如果实行自 由贸易或美国政府不实行这种限制的话,美国进口品的劳动密 集程度一定比实际高。
另一方面,别的国家也可能对其进口的资本密集型商品 进行较高的保护,这样会使得美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受到 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 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自然及可获得性资源) —————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 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 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 ———— 相对量的概念。


因此,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趋势,要
素价格完全均等化相同是不可能的。
2.4.6 要素积累、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1、罗勃津斯基定理 (1955年)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 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减少。
罗勃津斯基定理同样适用于开放经济
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条件保持不变, 那么该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 相对价格将下降。
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果某种要素在某种特定的商品生产中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则 称此商品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当只有两种商品(X 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 下,如果Y 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比大于X 商品生产中的 资本/劳动比,即
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据要素密集度对产品类型的划分: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要素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纺织品、计算机、飞机)
如果要素可以完全流动,劳动将会从低工资国家流向高工 资国家,直到两国工资率相等为止。同样,只要两国利率不同, 资本就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直到两国利率相等为 止。
由于假设了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要素价格均等化就意味国 际贸易可以达到与要素自由流动相同的效果,使两国要素绝 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同。
贸易利得:贸易能够增进世界和各国福利。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
(2) H-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商品价格(差异)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相同)
商品的最终需求(相同) 技术(相同)
要素供给(差异)
偏好(相同)
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 即收入分配(相同)

3.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图形说明
PA y
y B’
C2
程度的1.3倍,即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要大于出口产
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换句话说,美国进口是以资本密集型商 品为主,而出口则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这与H-O理论相 悖。
里昂惕夫对H-O理论的实证检验
每百万美元的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 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额(1947年)
出 口 品 资本K(美元) 劳动力L(人·年) 资本/劳动力(K/L)(美元/ 人·年) 2550780 182.313 13911 进口替代品 3091 339 170.004 18184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这一解释是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提出来的。他认为 里昂惕夫是用双要素模型(劳动和资本)来进行分析的,未考虑 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而实际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 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 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程度很高,把这类产品划归资本密集型产品 无形中加大了美国进口品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使“谜”产生。
1899-1979 1/2winner of Nobel 1977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tockholm,Sweden
The student of
Heckscher
2.4.2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劳动和资 本)。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有着相同 的生产函数。 (3)在两个国家,产品要素密集度类型始终不会改变。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 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人们普遍认同美国是个资本丰富 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因而里昂惕夫期望能够得出美国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