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起承转合,是最优框架如果说,讲文章体式,是在用“分析”的思维在讲,那么,我这里有说的一个词——结构——就是用综合的思维在讲。
这里的问题是,虽然文章可以有不同的体式,但是可不可以有相同的结构呢?请让我回答:有。
当代写作学巨擘马正平教授研究发现,文章的最优结构框架是就“起——承——转——合”。
当然,这个最优框架只是一个“经典结构”,在这个“经典结构”还可以有其它一些变体。
现在,请让我用最优框架说来解释不同的文章体式的结构。
(1)叙事类:起——故事的开头——可以是顺叙式,也可以是倒叙式;承——故事的经过——这是故事的最主要部分,包括发展和高潮部分;转——故事情节反转——这是故事出乎意料的部分;合——故事结尾——如果开头是倒叙式的,就与开头形成呼应。
譬如《孔雀东南飞》的结构:起——夫妻感情很好,婆婆却不满意;承——兰芝主动请求被谴回娘家;转——再嫁过程中却出乎意料的自杀;合——人们把夫妻俩合葬,以象征夫妻再团圆。
但是,叙事类的框架也可以省略“合”,从而形成“起——承——转”的格式,这样就使故事更具出人意料的效果。
譬如,如河南考生的《刘处长的发型》:起——刘处长退休了,头发又浓又黑,像个年轻人;承——老伴建议留个教授型的大背头,以表示告别官场;儿子儿媳见后,却又认为太落后,硬是让其剪了一个新潮型;接着,刘处长又被女儿劝说理了一个内涵型的小平头。
转——文章最后,在生日宴会上,刘处长突然亮“和尚头”(这一次是自己作主的)。
(2)议论类:起——开门见山(呈现文章结论或表态),或引出话题——也叫提出问题部分;承——分析部分,一般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等;转——辩证分析——即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一个与前文看似相矛盾的结论;合——结尾,强调分析的结论——如果是开门见山式开头,就形成了首尾呼应。
譬如,北京考生的《不诚不信不为过》的结构:起——提出观点: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可以不讲诚信;承——分析在战场、商场等方面,不诚不信有其重要意义;转——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应讲诚信;合——结尾,强调,在特殊的场合,不诚不信不为过。
(3)叙议类:它可以是“起——承——转——合”结构,譬如,福建考生的《八•十八•二十八》,起——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
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
承——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
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
转——这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
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合——幼儿园的女儿,正重复“我”的八岁时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说:太阳和小草都是黄的。
它可以是“起——承——转——承”结构,譬如甘肃考生散文诗《蓝色蛹·金色蝴蝶》,起:蓝色——流动的忧郁;承:蛹——自缚的悲哀;转:金色——我爱上了世界;承: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起与承都是悲哀的色调,转及转之后的承,都是喜悦的色调。
这个结构里出现了两个“承”,但这两个“承”各自所承的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所承的是起(悲),后者所承是转(喜),这一点要明白。
总之,以上三类文章体式,可以是最优的“经典”结构“起——承——转——合”框架,也可以是其变体框架。
我们有了最优框架的自觉,再加上创造性的变化,就有可能在写作过程中,把文章结构设计的更加合理、更加精致。
这里讲了结构框架,是不是结构就讲完了呢?我说:没有。
对于结构,我还有话要说。
以命题《创新》为例,来解释一下关于“起承转合”的线路:首先要给出文眼和论点,即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和促进创新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非常重要。
(起)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论述创新,包括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思想创新等,也可以分部分来论述,对于各行各业创新的重要意义,其中可以有分论点和论据性事例。
(承)然后,批判一些假创新,指出与创新有关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或者指出有些创新还要有待验证,例如转基因食品等;(转)最后,回到你的文眼和论点,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大力提倡和推进创新。
(合)“五段式”作文法——我的作文教学法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最棘手的问题,下很多工夫却收效甚微,不见起色,以致在很多语文教师手中,作文教学成了“写写,评评,讲讲,练练”而不见生机。
结合作文的写作规律及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的弊病,我尝试提出“五段式”作文教学法。
在学生面前,我戏称为“徐氏作文法”。
历代作文之道讲求“起承转合”,若能在“起承转合”上寻求到一点作文心得便不失为有所收获。
综观现在学生作文之大弊,即作文的硬伤,不外字数不足,不见层次,1-3段的段落形式机械呆板,语言乏味或学生腔浓。
据此,我提出“五段式”作文法以力避硬伤,寻求作文之道。
所谓“五段式”作文法即在形式上要求学生作文落段安排不得出现“三段式”而以“五段”为佳,至于四段,六段等则不限,总称为“五段式”。
段落安排作出要求:开篇点题或以故事开篇,或以寓言开篇,或以生活现象开篇,或直接以话题组构成排比句开篇等不一而足。
结尾照应话题,尽量做到联系现实或自身,呼吁号召将作文主旨落到实处。
中间主体则分列两段,三段或更多,或采取正反对照式或并列式。
这即是我所言的“五段式”作文的外在结构形式。
这样要求克服了分段不明,层次不清的毛病。
搭建好框架还需要在内容上下工夫。
任何文章的取胜即要做到形神兼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五段式”作文除形式安排外,更注重的是作文素材的选定与语言结构的组织。
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多数语言苍白,素材匮乏,学生腔浓。
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学源于生活,那么,是否是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的缘故呢?我不这么认为,学生从小学学到中学,文章读的也不在少数,其实这不是因为生活中缺乏素材,而是学生的思维缺乏锻炼。
正如我们背上行囊去山间,回来时,每人背囊里装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人背囊装满灵芝,有人背囊装满珍果,有人背囊插满鲜花,而有人的背囊却空空如也,他们除了埋怨山路弯弯,荆棘密布之外,一无所获。
这就是学生对素材的占有、使用的不同。
在教学中我主张学生用“活”教材。
教材就是一座资源丰蕴的宝藏,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开采。
我的作文教学不是为文而文,而是让学生有感而文。
平时教学时我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学语文的目的与意义,即从教材中去发掘千姿百态的人生,为我所用。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以为“语文的本”即是对人生的把握。
当我们明了所学的文章是让我们领略作家的人生,那么我们学习时就会站在一个高度。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人生展开思索,进而对文章中的历代名人其秉性、人生态度等产生感悟。
有所感再适当选择角度稍注意语言的表达,学生便可以很快地行文。
一篇文章做到结构层次清晰(“五段式”使然),内容充实(教材中素材的提炼挖掘),立意深刻(对素材中人生态度的把握),语言生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的使用)。
我想一定会是一篇上乘之作。
附学生“五段式”作文实例走在最前面踏着秦砖汉瓦,穿过唐山宋水,乘着明月秋风,一路上我们吟唱过多少人的故事:无论是张骞的驼铃阵阵,还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无论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还是郑和七下西洋,迎着浪花,雄心勃勃。
先人们的事例无不启发着我们:人生的光彩在于迎接新的挑战,生命的价值在于走在最前列。
“芰荷为衣,芙蓉为裳”,他走在中间历史的最前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即使落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也不忘念道:“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汨罗江畔的那次纵越,惊起了历史长河中的第一阵浪花。
一部《离骚》的光芒从古照耀至今。
多少爱国人士,跟着他的步伐,以死来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以死来抒发自己的最后一腔爱国热情。
屈原抑郁投江了,然而他并不痛苦,尾随着这么多的膜拜者,他是最欣慰的。
铁链套头,镣铐加脚,司马迁心惊肠断,一声悲呼,天地愤,鬼神泣。
万丈高楼坠足,名毁灭,朋友弃,扬子江心翻船,身已残,亲人离。
面对着奇耻大辱,下流谤议,面对着口诛笔伐,乡党讥笔,他犹能意志如山,坚强如铁。
他不信了“士可杀不可辱”,他不信了“名节重似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起了父亲临终的叮嘱,“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想起了雄才多磨难,百练方成刚。
他走在历史的最前列,泪洗史册,血流笔尖。
于是《史记》铸成,于是汗青流光。
他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驰骋于史学的殿堂,创史家的绝唱,他走在最前列,他的一生也是最辉煌的。
柏拉图曾说:“真正的勇士走在人们的前面,真正的幸福伴着探索者走。
”仓促于生命的短途中,无向不走在最前列,引领时代风骚呢?是山,就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烂漫山风拂面;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航行鱼儿畅游。
走在最前列,不更能书写华章吗?走在最前列,不更能寻找生的真谛吗?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
人生是画,需要大胆的描绘;创造如歌,谱写了多种辉煌。
走在最前列,与先人共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走在最前列,有勇气相伴,与日月齐光;走在最前列,还有痛苦吗?点评:文章标题醒目,开篇切题引出对历史名人的追溯与思考,中间主体三段多则材料(均为学生所熟知),收尾干净利落,引人深思。
文章语言凝练,抒情议论打动人心。
堪称“五段式”作文法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