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

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

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就是开头。

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就是承接连贯。

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就是转折。

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

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

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韵:上平十哀)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起: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设问式,如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承”的方式大致有顺承和转承,顺承随上句延伸,一脉相承,转承既区别于上述内容,又为主题服务。

“转”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选择不脱离主题又服务主题的内容来转,不要刀断式的转,而要藕断式的转;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转,应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既可在颔联、颈链边承边转,也可在尾联边转边合,并不固定。

有的诗也不一定有转。

“合”一般都用于尾联,表现形式多种,如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设问式等等。

画龙点睛的结尾最好。

概括式,如鲁迅《题三义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抒情式,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理喻式,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式,如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韵》:“……尽道春光无限好,秋声入韵有何穷?”《宠物狗》:“……世间儿女羞相问,谁奉双亲类此贤?”总之,起承转合是运用于诗词创作中互为依存的结合体,“起”不好,则无好下文,“承”不紧,则文散乱,“转折”无,则显平淡,合不整,则无意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要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来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千古绝唱却没有起承转合。

四句是四幅图景,非常美。

也许这一原因,所以无法安排标题,只冠以“绝句”。

如何训练起承转合的技巧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旧作翻出来,一一检查修改,印象才能深刻。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学习诗词创作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来领悟起承转合的技巧。

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理论虽然只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此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遵守了这一规律,“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尤其对于律、绝,其“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并且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

但是,本文所指的“起承转合”意义是诗词各体的普遍意义,对此,在实践生活中却存在一些异议。

下面就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作一简要分析。

一、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

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为了叙述的完整,不妨作一点铺垫说明。

同时为了表述方便,在此仅以唐•李绅的古绝《悯农》为例。

这首五言古绝,全诗四句,可谓每一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的一个层次。

“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

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上例表现的是绝句(包括七绝)最典型的“起承转合”。

律诗(含五言、七言或长律)的结构层次也莫不如此,而且其顺序同绝句一样,不可任意颠倒调换。

律诗较之绝句,所不同的是,因为律诗句式有八句(长律则更多),其“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

而表现为“承”的句式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那就是所谓的“继承”或“承展”。

二、关于词、曲的“起承转合”。

同律、绝一样,词、曲写作也必须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而且也一样为其规律所决定。

词、曲的“起承转合”与律、绝所不同的,只在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

词如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

曲,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通过上述二例分析,我们应当确认“起承转合”对于词、曲和古风创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三、关于组诗的“起承转合”。

组诗,包括律绝的一题多首、词的双调、多调,以及曲的套数和带过曲等,我们统称为“组诗”。

“组诗”一样有着不可排除的“起承转合”规律和章法要求。

它们区别于“单首”所不同的是,凡组诗不仅有其中每一单首的小的“起承转合”,而且有着多首组合的整体意境安排的大的“起承转合”。

如果没有这种整体意境的大的“起承转合”,那么其中的单首则有如一盘散沙可以任由拆卸和调动。

今人写组诗就多有这种毛病,一个“祖国颂”的标题下,可以从鸦片战争一直写到现在,十首、百首任由安排,但通篇却没有一个整体结构,甚至将某些句子相互调换位置后都丝毫不影响原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整体意境的“起承转合”。

为了说明这种组合型诗体的整体“起承转合”,我们不妨就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作一示范性分析。

该诗共三首,第一首是作者从其妻子的生前写到死后,第二首是从死后回写到生前,第三首是从眼前写到将来。

就每一首而言,它们都有各自本首的小的“起承转合”(恕不细分);就三首的整体而言,第一首是“起”,是人之常情的生离死别的感慨;第二首是对第一首悲情未尽的继续表述,只创作手法上改用了倒叙,是“承”;第三首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为了拱托出“不再娶”的主旨,其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就是全诗的“转”,由前两首的悲妻“转”向自悲,由眼前的孤苦“转”向如何活到“百年”,接下来的二联自然是对本首首联“转”的“承”,但末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就是以发誓“不再娶”来作为全诗“悲怀”主题的“合”。

至于词的双调、多调或曲的套数等,只要将它们看成“组诗”,其道理也就完全一样,同样在一个主题下,除单首必须有本首的“起承转合”外,还必须有为整体意境所需要的大的“起承转合”。

四、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

严格地说,没有。

也许这是又一突出异议。

这里,我们不妨例举被历代尊为“诗圣”的杜甫的两首诗作为例证。

其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老幼皆知。

但这首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没有“起承转合”,除了写景以外,没有表达任何特定意境,全诗四句都很美,却只如将四个制工精美的小碟子整齐地摆在一起供人欣赏,如果是八句,就是八个小碟子,如许多地方的“八景诗”就是这样。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作者无法安排作品的标题,只以“绝句”冠之。

或许是作者的一时偶得,却又不好补充完整,在不忍弃之之下而以“绝句”存之。

严格地说,此诗至少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其二,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此作可谓是他“生平第一快诗”,无论就其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手法,自然是无可挑剔的好诗。

但是,有人认为此作的创作手法不符合“起承转合”,并且以此否定“起承转合”对于诗词创作的普遍意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此诗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起承转合”,而且在具体运用上独具一格,巧妙惊人。

通观全诗,“起”与“承”自不必说,分别是首联与颔联。

接下来,许多人都认为是一泻千里的“承”,直至结尾,不仅没有“转”,而且没有“合”。

其实,此诗的“转”,是“转”在颈联,“合”在尾联,只不过其“转”“合”的自然性让人几乎不容易发现,这就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超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