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 全诗中的作用。 • (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 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 冷落的气氛。 • (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 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 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 的妙处: •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 境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 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 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 来。 • (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 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 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
• 二是写景入手式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 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 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 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 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 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 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 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 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综合练习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 :一、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反 衬 反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பைடு நூலகம்洞庭湖的烟波浩 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 忧家恨做了铺垫。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 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 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 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 “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 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 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 何为“起承转合” •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 延伸; •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 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 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 但归结起来有四类: • 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 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 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 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 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 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 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 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 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 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 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 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 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 “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 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 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 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
春 夏 秋 冬 , 走 过 四 季 都 是 诗

清氛源远 韵致流长

天 地 之 间 , 人 生 百 味 皆 成 文

诗歌鉴赏结构谋篇之
起承转合
(皆关“情”)
【高考链接】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 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 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 • (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 • (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 • (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
“起”即一首诗的首句。
往往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 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 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 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 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 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 要线索。
• 既是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或由抒 情(叙事)转为写景,
•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 重要: • (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 的重要标志; • (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 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 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 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 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 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 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 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 曲中的“过片”。 “转” 往往还体现为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 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 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四是设问引入式
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 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 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 (唐诗一般以景起,宋诗词元曲多以事、 情起)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的诗 眼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 (1)本诗诗眼是“建德非吾土,维扬 忆旧游”,由景及情; • (2)“非吾土”表现思乡之情,“忆 旧游”体现了怀念友人之情;点明了 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怀友。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尾联有什 么作用? • (1)呼应开头,首句的愁与尾联中的 泪相呼应,泪水随江水直到海西头; • (2)再次点明诗歌主旨,特定的环境 让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求仕失败的酸 楚自然流露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 要,作用一般有三点: •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 •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 衬; •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 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 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 再说“承”。一般为一首 诗的第二句
•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 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 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 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 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师生共研】
1、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 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麻雀 纪晓岚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辛辣讽刺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昏官。
游虎丘山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转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 出 高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畅当 下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 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 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 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 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 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 有力的依托。
•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 •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 缝合; •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 依托。
登高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在该环境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 )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合,情入当前景 )
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承 欢愉 花时同醉破春愁(起 ),醉折花枝当酒筹( )( ) 合 忽忆故人天际去( 转 ),计程今日到粱州( )( ) 惆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