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仲裁的适用问题
一、互联网仲裁的适用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下称《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该符合下列三个条件:
1、有仲裁协议;
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3、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对于条件1需是有效的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具体为:
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的将纠纷提交仲裁解决的合意,当事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签订:
(1)在签订合同时直接选择仲裁条款,构成合同的一部分。
此时这个附有仲裁条款的合同则可以作为仲裁协议提交仲裁委员会;
(2)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
注意,必须为书面形式。
(3)如果原有仲裁协议或条款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补充仲裁协议;
关于标准的仲裁协议示范文本,可以参考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的示范仲裁条款供参考。
仲裁协议的内容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能否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
仲裁协议的内容应当明确,不可缺少某些关键性的内容,否则可能导致仲裁协议无效而使当事人的仲裁意愿无法实现。
根据《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不论何种形式的仲裁协议,都应当具备下列内容: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或签订其他形式的仲裁协议时,一致同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明确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
即当事人提交仲裁的争议范围。
仲裁事项必须明确具体,当事人实际提交仲裁的争议以及仲裁委员会所受理的争议,都不得超出仲裁协议约定的范围。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实行协议管辖,不实行强制管辖,因此,当事人在订立仲裁协议时,必须明确选定具体的仲裁委员会,这是某个仲裁委员会受理该案件的依据。
针对以上第(3)点,是不是没有选定仲裁委员会或者仲裁委员会约定不明确的,仲裁协议就无效呢?
不然。
参考前文当事人签订仲裁协议途径的第(3)点,当事人还可以达成补充协议选定或确定仲裁委员会。
那么,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委员会名称不准确,如明明是广州仲裁委员会,却不小心写成了广州市仲裁委员会,是否一概认定为没有选定仲裁委员会呢?
不然。
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委员会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受理纠纷的仲裁委员会的,应当认定为符合《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结合我司情况,网络仲裁最大的障碍是没有仲裁条款和协议。
二、网络仲裁的内容和特点:
网络仲裁(互联网仲裁)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资源提供仲裁服务的网上争议解决方法,仲裁的全部或主要程序,包括立案、受理、审理到裁决、送达等都在网上进行。
相比传统诉讼方式和判决流程,特点主要有
1、网络仲裁没有地域管辖限制,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一裁终局。
2、线上处理:仲裁程序的全部环节(立案申请、组庭、审理等)均在线上处理,无论当事人处于何处均可通过互联网在网络仲裁平台上进行答辩、举证、质证、辩论。
3、信息保密:仲裁实行不公开审理开庭制度。
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不妨碍其正常的商业运作。
三、网络仲裁程序(以广州仲裁委为例)
1、申请仲裁
当事人应当通过网络仲裁平台向本会提出仲裁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及当事人身份证明文件。
申请人应当通过本会认可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预交仲裁费用。
当事人未预交仲裁费用的,视为未提出仲裁申请。
2、受理仲裁申请
本会收到仲裁申请后,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自当事人预交仲裁费用之日起三日内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3、身份认证
当事人应当向本会提交身份证明文件。
申请人未向本会提交双方当事人的真实身份证明文件,被申请人也未补充提交,本会又无法通过网络审查的方式认定当事人身份信息的,案件应当转为线下按照《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审理。
4、被申请人答辩及提交证据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五日内通过本会网络仲裁平台提交答辩意见、质证意见及有关证据材料。
5、仲裁庭组成
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应当于收到受理通知或者仲裁通知之日起五日内共同选定仲裁员,逾期未能共同选定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6、申请人提交质证意见
本会收到被申请人的答辩、质证意见及证据材料后,应当于五日内将上述材料送达申请人。
申请人应当于收到上述材料后五日内向本会提交质证意见及辩论意见。
7、电子送达
当事人在互联网平台注册时确认的电子送达地址及号码为网络
仲裁的电子送达地址及号码,仲裁材料送达至上述电子送达地址或者号码即视为送达。
当事人在网络仲裁过程中变更电子送达地址或者号码的,应当及时通知本会。
互联网平台提供者应当向本会确认其电子送达地址及号码。
8、仲裁庭审理
仲裁庭对网络仲裁案件进行书面审理。
仲裁庭可以通过本会网络仲裁平台向当事人发出问题单,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该问题单之日起五日内通过本会网络仲裁平台作出说明,逾期未说明的,视为放弃说明的权利。
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庭审、网上交流、电话会议等适当的方式审理案件,但应当确保公平对待各方当事人。
9、结案
仲裁庭应当自组庭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决。
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的,由仲裁庭报本会主任批准。
网络仲裁结案文书送达至当事人的电子送达地址或者号码即视为送达。
当事人要求纸质结案文书的,应当向本会提出申请。
四、网络仲裁的法律效力
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样的执行力。
五、人民法院执行仲裁裁决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须有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国内仲裁裁决和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管辖法院有所不同。
如果是国内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则另一方
当事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具体由哪一级人民法院执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实践中一般是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各高级人民法院有特别规定的,应按照各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通知办理。
2、必须向人民法院递交申请执行书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
申请执行书应写明:申请执行的事项和理由、被申请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事实和依据、需要执行的标的物的名称、数量及所在地、被申请执行人的经济状况和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
另外,申请执行人还应当提交据以执行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必须提交的其他材料。
3、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因申请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上述期限,从仲裁裁决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如果无正当理由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的,申请人就失去了要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
因此,当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未在裁决书规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的,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
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后,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依法执行有效的仲裁裁决,既是人民法院的权力,也是人民法院的义务。
六、网络仲裁的费用
仲裁庭在仲裁裁决中或在案件结案时,有权对仲裁费用的最后承担作出决定。
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承担;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
败诉的,由仲裁庭根据当事人各方责任大小确定其各自应当承担的仲裁费用的比例。
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经仲裁庭调解结案的,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各自承担仲裁费用的比例。
数据来源:广东仲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