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练习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练习题

1、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13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本质上说明( ) A、天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 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 3、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 A新教与旧教矛盾解除 B、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4、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常用宣传“异端”宗教思想的手段,主要目的是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B、否定天主教和神学的作用 C、反对教会的盘剥和腐败 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5、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是( ) ①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②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③废除包税制,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 D.连坐制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B.减少变法阻力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1、下列关于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开罗首次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最终取得了胜利。 C、首次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第三次胜利的原因是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12、.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13、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埃及遏制了西文殖民主义的入侵 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③埃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④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号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战争的影响和结果有( ) ①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②影响了国内改革的进程 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④ 15、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全力 16.《五条誓文》是 ( ) A、改革派的誓言 B、废除身份制度的法令C、明治政府改革的施政纲领 D、规定必须效忠天皇的法令 17、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18、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1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20、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B、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2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22、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和不偏不倚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23、梭伦以财产为依据划分公民等级,克里斯提尼以区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其共同点是( ) A、剥夺贵族的政治权利 B、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造成的不平等 C、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D、打击氏族贵族,维护平民利益 24、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2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就雅典的民主政治,如是说:“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们所执掌的权威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托付的权威”。由此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 A、雅典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 B、雅典公民享有人民主权 C、雅典是一个高度自治,轮番而治的国家 D、雅典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 26、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27、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28、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到赋税制度 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29、商鞅变法中推行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统一局面 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 30、商鞅变法,实行严弄峻法和专制政策,主要表现在( ) ①“仕伍连坐法” ②轻罪重弄清 ③焚烧读书 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32、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3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4、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3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汉化政策 36、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B、对朋党的防范 C、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D、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3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8、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39、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世间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40、11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 ) 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 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 C、科举考试的依据是改革派撰的《三经新义》 D、进士科专考经义 4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克里木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42、19世纪晚期,俄国农村中阶级分化加剧,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俄国( ) A、农村封建残余势力仍很强 B、农业资本主义成分迅速增长 C、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D、农村出现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4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对司马光的说法最全面的理解是 A.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B.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