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师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练习题
(1)在我国德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爱国主义教育
B. 集体主义教育
C.社会主义教育 D.科学发展观教育
A.道德教育 B. 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 D. 法制教育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基本
路线、国情)教育是属于德育中的( ) A.道德教育 B. 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 D. 法制教育
2.题干直接问选项中哪一个属于(不属于)某品质教育 (1)以下属于德育中的道德教育范畴的是( ) A.诚实教育 B. 理想教育 C.世界观教育 D. 阶级教育 (2)以下属于德育中的思想教育范畴的是( ) A.理想教育 B. 国际关系教育 C.阶级教育 D. 爱国主义教育 (3)以下属于德育中的政治教育范畴的是( ) A.“三个代表”教育 B. 邓小平理论教育 C.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D. 民主制度教育
2、案例中含有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的因素,即可判定 教师运用了疏导性原则
“势”:学生的特点 活泼好动 精力旺盛
导致其做出有违道德的事 让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出现较多的是学生“爱劳动”,则委以劳动委员的职务;爱 唱歌,则委以文娱委员的职务;爱体育,则委以体育委员的 职务!爱画画,则委任为负责班上的黑板报工作……
(3)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统一发展的过程,而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中,应该要( )
A.以“知”作为德育的开端 B.以“情”作为德育的开端
C.以“行”作为德育的开端 D.视情况而定
(4)个体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是( )
A.主观能动性 B.现有品德状况
C.活动
D.最近发展区
(5)品德发展既可以从知到行,也可以从行到知,或者从情 开始兼之以知和行。这说明品德发展具有( )
育”,这种德育主要违背了德育目标的( ) A.全面性 B. 层次性 C.基础性 D. 稳定性
(4)我国高中德育目标中提出了发展“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的要求,这反映了新时期德育目标 ()。
A.强调基础性 B. 强调道德思维力培养 C.强调全面性 D.强调层次性 (5)德育强调要“灭私”,这违背了德育目标的( ) A.全面性 B. 层次性 C.基础性 D. 稳定性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德育与师德教育
第一章 德育概念、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概念
德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品质的教育 (一)西方国家的理解:品质只是道德品质
小德育 (包含范围小)
(二)中国的理解:品质是指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 质、心理品质和法制品质
德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 法制教育
A.进行心理治疗
B. 实施心理咨询
C.促进心理机能发展与完善 D. 预防心理疾病发生
2.小学德育的重点
基础性品格
小学德育应该要以培养学生的何种品格为主要目标( ) A.心理品格 B. 道德品格 C.思想品格 D. 法制品格
(二)德育目标 (一)区分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小学:培养“五爱”品质 初中: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高中: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掌握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征
案例:我曾接任一个年级班主任,班上有一学生特别调皮、 贪玩、任性,不求上进。老师、家长对他都没有办法,也只 好放任自流。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这学生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劳动很积极,也乐于帮助人,对 某些事物具有较高的兴趣,而且脑子特别灵活。于是我决定 任命他为劳动委员,他工作特别认真,而且能够身身先士卒。 对于他的表现我及时给予肯定,逐步教育他。慢慢地这学生 从中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优点,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学习也有 了进步。由于享受到了学习中的趣味,学习兴趣骤然增加, 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不到一个学期,他不那么贪玩儿了,并 特别喜欢课外读物,学习成绩一跃而居全班前列。
选择题 (1)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作用,并且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
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的是( )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外在道德要求与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本小节还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
1.心理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心理教育的任务: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人格的发
展与完善 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
病的发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4)理想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理想教育包含了( ) A.生活理想教育 B.职业理想教育
C. 社会理想教育 D.国家理想教育
第二章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掌握德育过程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区别
德育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
品德教育过程 品德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品德 教育)是个体的 品德形成(品德 发展)的一个重
(1)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来说,心理教育的任务是( )
A.排除心理障碍
B. 实施心理咨询与治疗
C.促进心理机能发展与完善 D. 预防心理疾病发生
(2)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来说,心理教育的任务是( )
A.排除心理障碍
B. 实施心理咨询与治疗
C.促进心理机能发展与完善 D. 预防心理疾病发生
(3)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心理教育的任务是( )
案例:我班有这样一位女生,上初一时父母离异了。作为监 护人的母亲因忙于赚钱养家,对她不闻不问,于是她开始无 心学习,把心思放在穿着打扮上,成绩滑坡。母亲的多次打 骂,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都被她当作耳旁风,一时间弄得 我束手无策。正在这时,学校组织艺术节活动。她的舞蹈在 小学时获过奖,于是我找她,让她代表班级参加演出,而且 告诉她,老师相信她能为班级拿来一个好的奖项。接受任务 以后,她似乎变了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舞工作中去。 果然,艺术节中她不负众望,一举夺得舞蹈一等奖,同学们 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她获奖。捧着来之不易的奖状,望着全班 同学的笑脸,她流泪了。从此,她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成 绩也慢慢提高了。请问:这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运用了什么 德育原则?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3、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1、个体品德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要途径。
选择题:1、德育过程是一种( )
A.教育活动过程
B. 品德发展过程
C.品德形成过程
D. 矛盾运动过程
2.对于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德育过程是品德形成过程的简称
B.德育过程强调的是发展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过程
C.德育过程强调的是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阶级、政党、国家、政权、 社会制度、国际关系
设置考试题目的两种方式 1.题干中直接呈现某种品质,而后问是属于哪一种教育 (1)对学生进行诚实(同情、公正、尊重、关爱)教育是
属于德育中的( ) A.道德教育 B. 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 D. 心理教育
(2)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辩证唯物主义、人 生观、世界观)教育是属于德育中的( )
D.德育过程是品德形成过程的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
学校德育 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客体 主体
校领导 学科老师
班主任 其他人员
选择题:
(1)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处于何种地位( )
A.主体
B. 客体
C.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D. 主导 (2)德育过程中的学校教育者有( )
A.品德课老师
B.数学(物理)课老师
大德育 (包含范围大)
本小节重点:对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辨别 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同情、无私、正义、诚实、宽容、尊重、关爱、公道
思想教育: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
两大类型的思想
“马列毛邓三发”
历史(辩证)唯物主义 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
政治教育:通过教育认识和认同某种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
A.全面性 B.特殊性 C. 多开端性 D.针对性 (6)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先天因素 B.活动 C.环境 D.教育
(7)品德结构中各要素的不同组合,有些事知与行组合较好, 有些则是知与情组合较好,也有情与行组合较好。这说明品 德的发展,要注重其( ) A.全面性 B.特殊性 C. 统一性 D.针对性
C.校长
D.班主任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 已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次要矛盾
基本矛盾
决定德育德育过程 本质的特殊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 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经常受欺负。经过家访,我发现他的后妈并不像他说得那么 不讲理,而是小邓有一些坏习惯,比如放学后什么也不做, 先看电视,说他几句,他就认为后妈不喜欢他。我调查清楚 情况后,开导他:“后妈非常了不起,做了那么多的家务。 作为一个妈妈,不管是亲的还是后的,都有责任教育孩子。 以后妈妈老了,你还有赡养她的义务呢。”小邓听到这儿, 低头无语,默默地点了点头。第二天,我在班里讲了同学之 间要互相帮助,不要歧视同学。从那以后,小邓变得开朗多 了,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请问:这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运用了什么德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