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傅斯年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 : 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 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 反对新文化。 林纾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 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对白话文大加嘲讽, 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 诋毁新文学倡导者。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
导
论:
• 正式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前,
我们需要了解三个重要问题:
• 什么是“现代文学”?
• 何为“文学的现代化”? •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什么是“现代文学”
• “用现代文学语言 与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何为“文学的现代化”
包括: • 思想的现代化, • 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 “三大主义”。
陈独秀
胡适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4、《新青年》“双簧戏”的演出。
5 、《新青年》友军的出现: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
李大钊与每周评论
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湖畔畔诗社 4、语丝社 5、新月诗派
6、文学革命双簧戏 7、“大胆假设,小心 求证” 8、《新潮》 9、 浅草—沉钟社
二、简答题:
• 1、简要叙述文学革命发起阶段的主要事 件。 • 2、简要叙述“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 3、简要叙述文学革命的成果及其意义。 • 4、简要叙述文学革命期间胡适文学理论 的贡献。 • 5、简要叙述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文学理 论的贡献
•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
中国现代文学!
传统的看法
• 1917——194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 现代文学也在此处戛然而止,中国的文学 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文学 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 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 沿用至今。
新的观点
• 20世纪中国文学
1985年钱理群、黄子平、陈平
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
的概念,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新的观点
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 为:
•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 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 • 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 • 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 化进程。
• 主要内容: △肯定白话文学符合历史的前进 方向。 △以文言一致的“国语”作为实 现思想启蒙、建立现代民主国家 的必要条件。 △借鉴西方文学思想,整理中国 文学遗产。
什么是“大胆假 设,小心求证”?
做学问的方法
•主要特色:
△从语言形式入手,作为破旧立新 的突破口。 △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文学,更重要 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重视个性主义与写实主义。
• 1、三个阶段: • 萌芽期、 • 发展期、 • 沉寂期
你能说说这 三个阶段的 时间吗?与 他们密切相 连的因素是 什么?
2、 此期文学创作特点:
△ 理性精神的显现:注重文学改造社 会的功能。 • △ 感伤情调的流行:彷徨心态的流露。
• △ 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
• △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 影响。
三、、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实绩: • 白话文的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兴起 • 文学理论的建设 • 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就 • 意义: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语言形 式的现代化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 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 • 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 • 其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 2、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核心与特色: • 主要作品《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 标示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本质区别。 • △注重文学思想内容的革命。
• △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思考题
试比较胡适与周 作人这一时期文 学理论的异同。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 《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 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 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 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包含了后来所 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2 、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发 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 之“八事”,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我们目前采用的观点?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思想 的密切联系,在目前的现代文学研究领 域,现代文学各个历史阶段划分如下: • 第一阶段:1917—1927 •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 • 第三阶段: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界 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败以 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还提 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体”。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白话文倡导 • 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的写作, 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鼓动进入平民大众 之中。 • 翻译文学兴盛 •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引人瞩目。 严复、林纾大量译介了西方科学、哲学、 文学著作,为近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 容。 • (译才并世数严林)
•《荆生》三主人 公:田其美、金 心异、狄莫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 与《学衡》、《甲寅》的论争 • 《学衡》南京 大型学术期刊 梅光迪、胡先驌、吴宓 口号: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甲寅》1925年复刊 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
历史反思:
• 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文学 革命倡导者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失 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派的某 些理论虽然持有着真理,然而失足 于方向的错误。
梁启超
林纾
2、文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前提 四个方面:
•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 • 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 • 新式文化教育的出现; • 职业作家的出现; • 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其它文学社团
• 新月社 主要成员:英美留学 生 主要文学成绩:新格 律诗创作 • 语丝社 主要成员:自由作家 主要文学成绩:散文 创作
《语丝》
• 浅草—沉钟社 主要成员:青年作家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 学
• 湖畔诗社 主要成员:青年诗人 歌颂爱情与友情的 新诗创作
•《沉钟》 的名字有 什么含义?
《沉钟》 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2、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 文学研究会 •△ 创造社 • 要点: 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 刊物、主要创作特色。
• 阅读与思考 : 试比较文学研 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特点。
试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 不同特点
• 成员:前者实力雄厚,后者年轻、资历浅 • 刊物:前者稳定,后者多变 • 宗旨: 前者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比较稳 定 后者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后 来又提倡“革命文学”
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 《娜拉》等作品, 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 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 绍者。 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具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 △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 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 成、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 • △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 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 自异域的文学艺术营养。
• 《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 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 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 神自勉。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 理论建设
1、胡适新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
“白话文学论”、“历史进化文 学观念论”。 主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 学史》《易卜生主义》《论新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