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国际法:国际法,或称国际公法,是指强调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法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
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法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来实现的,国际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法没有居于国家之上的强制机关,国际法的外在强制主要靠国家自己按照国际法,采取个别或集体行动。
国际法的发展概况:(1)古代和中世纪。
古代的国际法和国际法实践,以使节法、条约法、战争法规则最多见;中世纪西欧还没有产生中央集权的主权国家这样的国际法主体。
古代和中世纪的国际法是萌芽状态的或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是分散的、地区性的,国际法形成为一个法律体系发展起来,出现有系统的国际法学著作,是近代欧洲的事。
(2)(1500年前后至20世纪初)近代欧洲国际法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结束三十年战争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和约通过建立欧洲国家体系而为国际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展状况:主权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承认国家有战争权;外交代表分为大使,公办,代办。
(3)现代国际法。
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主体的国家明显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显著扩大;国际法新的分支和部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各国合作日益加强,这些合作主要通过多边条约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有效的国际法规范产生或形成的过程、程序,或这些规范表现的形式。
国际条约:是指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
国际习惯:是指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
国际法的编纂:国际法的编纂狭义一般是指把现有的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法规则,加以准确表述和条文化、系统化;广义则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规则或提出新的规则,将它们编成条款草案,由一个有权确定的机构,通常是外交会议,予以认可,并通过一定程序,形成为国际公约。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各国公认的,贯彻到国际法各领域的,构成现代国际法基础而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
关于国家主权绝对性的理解?答:主权不是绝对的,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成员,在要求别国尊重自己的主权的同时也有义务尊重别国的主权;国家有义务履行根据国际法和所缔结的条约所承担的义务。
第二章国际法上的国家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所固有的,由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各项权利,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和生存攸关的权利,因而是国际法所确认的、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犯的。
保护性管辖和普遍性管辖:保护性管辖一般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安全、独立和利益,包括本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和利益,而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之外,对该国国家或其国民的犯罪行为实行的管辖。
普遍管辖是指所有国家都有权对国际法上规定的严重危害国际社会普遍利益的国际犯罪行为实行的管辖,而不论罪行发生在何处。
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国家的继承是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
政府继承是指,一国内被推翻的政府所承受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取代他的新政府。
国家豁免:国家豁免泛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方面的管辖。
永久中立国仍是国际法主体的原因?答:(1)永久中立国由于承担永久中立义务而放弃的权利是有限的,而不是放弃国家主权;(2)这种放弃是自愿的。
国际法上国家行使自卫权要受哪些条件的限制?答:(1)国家遭到实际的武力攻击;(2)应在安理会采取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办法之前;(3)向安理会报告实施的自卫措施;(4)遵守了国际法所确定的“必要”和“相称”原则。
国家的管辖权有哪些?答:(1)属地管辖;(2)属人管辖;(3)保护性管辖;(4)普遍管辖。
国家承认的效果有哪些?答:(1)既存国家给予新国家法律上的承认就奠定了两国全面交往的基础;(2)承认国承认被承认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效力;(3)承认国承认被承认国的财产权、诉讼权和豁免权;(4)在国际法上,一般认为承认有溯及的效果。
承认新政府的根据?答:一个新政府要获得别国的承认必须是在新政府已经于其国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领土内实行了有效统治,并且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服从。
(“有效统治原则”)条约继承的一般规则是什么?答:(1)凡是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条约,一般都不予继承;(2)关于“处分性条约”或“非人身条约”一般均应继承。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居民国籍与国籍法:国籍是表示个人(自然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或身份,与该国保持着永久的法律联系,处于该国的属人优越权之下。
国籍法是规定个人国籍的取得、丧失、恢复以及处理国籍冲突的原则和规则的法律。
国籍冲突产生的原因?答:由于国际法没有统一的国籍规则,而是由各国国内法规定谁属其国民,谁不是其国民的缘故,各国关于国籍的规定总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因而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冲突。
引渡与庇护:引渡是指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而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该国的请求,移交该国审判和处罚的行为。
庇护的一般意义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的行为。
引渡的条件?答:(1)符合相同原则,即被请求引渡的人所实施的行为按照请求国的法律和被请求国的法律都构成犯罪;(2)对所控罪刑之惩罚达到一定的严厉程度。
引渡的主体与对象?答:引渡的主体通常是国家。
请求引渡的国家可以是犯罪行为发生地国或受害国,也可以是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国籍国。
引渡的对象通常是普通刑事犯罪者。
(政治犯不引渡;通常不引渡本国人)第四章国家领土多国河流与国际河流:多国河流是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
国际河流是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并通往海洋,依据国际条约在平时允许各国商船自由航行的河流。
领土主权的内容?答:(1)领土管辖权或统治权。
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拥有排他的管辖权。
国家的领土管辖权是排他的,最高的,只受国际法规范的限制。
(2)领土所有权。
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土地和资源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领土不可侵犯。
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它要求:①不得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破坏一国的领土完整;②国家边界不容侵犯;③一国领土不得成为军事占领之对象;④使用威胁或武力取得领土的行为为非法,对以此种方式取得的领土不予承认。
军舰及其他公有船舶是否是其船旗国领土的理解?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固定性是领土的一大特征,浮动领土的出现在观念上是一个矛盾。
在公海或一国领海内航行的军舰或其他公有船舶如成为其船旗国的浮动领土,它再划出自身的领海或毗连区,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在现代国际法中治外法权说已遭到摒弃。
所以用管辖豁免的理论来解释军舰、国有船舶不受所在国法律管辖更为合理。
第五章国际海洋法内水与领海: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一切水域,对于群岛国而言,是指其群岛水域内河口、海湾、港口封闭线以内的水域。
领海是指沿海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其主权之下的一带水域,对于群岛国而言,是指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群岛国主权之下的一带水域。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的通行制度有哪几类?答:(1)航行自由。
当海峡宽度超过两岸领海宽度(24海里),海峡中有在航行和水文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航道,在这种航道中,适用航行和飞越自由。
(2)无害通过制。
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部分与外国领海的海峡,适用无害通过制。
此外,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个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另一部分的海峡,如果这种海峡是由海峡沿岸国的一个岛屿和该国的大陆形成,而且该岛屿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穿过专属经济区的航道,也适用无害通过制。
无害通过是指船舶通过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通过时不得在领海内从事公约所列举的任何一种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包括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任何捕鱼活动等;同时,在领海内的潜水艇和其他潜水器须在海面上航行并展示其旗帜。
(3)过境通行制。
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个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另一部分的海峡——大多数重要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属于此类海峡——实行过境通行制。
过境通行是指专为在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个部分与公海或经济专属区另一部分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
所有船舶和飞机均享有过境通行的权利。
海峡沿岸国不应妨碍过境通行,并应将其所知的海峡内或海峡上空对航行和飞越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公布。
过境通行不应予以停止。
(4)在有关国际实践中,有些国家对其管辖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变通做法,在特定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实行窄领海制度,从而在海峡中留出供船舶和飞机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的“走廊”。
如何理解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既是专属的又是固有的?答: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以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这一权利是沿海国所固有的,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性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
这一权利也是专属性的,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任何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
沿海国对外国商船的刑事管辖权是怎样的?答:沿海国一般不在通过其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行使刑事管辖权,除非:(1)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2)罪行属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3)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的请求;(4)为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资所必要。
第六章国际航空法空气空间与航空法:空气空间即领空,是指处在一国主权支配之下,在国家领土之内的陆地和水域之上的空气空间。
航空法是规定领空主权、管理空中航行和民用航空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禁区与限制区:禁区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陆或领水上空,禁止航空器飞行的划定区域。
限制区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陆或领水上空,根据某些规定的条件,限制航空器飞行的划定区域。
国家对领空享有充分的主权权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自保权;(2)管辖权;(3)管理权;(4)支配权。
关于国际航空安全的国际条约有哪些,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答:(1)1963年《东京公约》。
该《公约》主要是规定了“航空器登记国原则”,解决了空中刑事管辖权问题,并就航空器机长的权力作出了规定。
(2)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
把适用范围从空中劫持航空器的犯罪,扩伸到地面破坏航空器和航行设施的犯罪,各缔约国都应严厉惩罚。
(3)198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
补充规定了在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机场发生的非法暴力行为亦为犯罪,应于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