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立体几何妙解-正方体

高考立体几何妙解-正方体

高考立体几何精髓-正方体
一、基础知识:
㈠11种展开图
(二)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

可得到以下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菱形、梯形。

具体做法:
三角形——过一个顶点与相对的面的对角线以内的范围内的线。

矩形——过两条相对的棱或一条棱。

正方形——平行于一个面
五边形——过四条棱上的点和一个顶点或五条棱上的点。

六边形——过六条棱上的点。

正六边形——过六条棱的中点。

菱形——过相对顶点。

梯形——过相对两个面上平行不等长的线。

二、技巧应用
①利用正方体构造反例判断命题的真假.
【例1】已知a,b,c是直线,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a⊥b,则b⊥c,则a∥c;②若a∥b,b⊥c,则a⊥c;③若a∥,b,
则a∥b;④若a与b异面,且a∥,则b与相交;⑤若a与b异面,则至多有一条直线与a、b都垂直.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
解:构造如图1所示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对①选AB为a,BC为b,CC1为c,显然a不平行于c,所以①不正确;②显然正确;对③选
AB为a,平面CC1D1D为,CC1为b,a与b不平行,所以③不正确;
对④选AB为a,B1C1为b,过AA1中点且垂直于AA1的平面为,显然
a、b都与平行,所以④不正确;对⑤所有平行于a、b的公垂线的直线(有无数
条)都与a、b垂直,所以⑤不正确;故选A.
②将复杂的点、线、面关系置于正方体中解题
【例2】MN是两条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点P是线段MN上除M,N外一动点,若点A是a上不同于公垂线垂足的一点,点B是b上不同
于公垂线垂足的一点,则△APB是().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以上均有可能
解:如图2,把异面直线a,b,及公垂线段MN置于正方体中,
则AP2=AM2+MP2,BP2=BN2+NP2,
AB2=BN2+AN2=BN2+AM2+MN2,
∴AP2+BP2-AB2=MP2+PN2-MN2=MP2+PN2-(MP+PN)2=-2MP·PN<0.
∴△APB为钝角三角形,故选B.
【点评】当点、线面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寻找一个载体(如正方体),将它
们置于其中,这是解题的很好途径。

③将正四面体补成正方体
例1 (2006年山东卷)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B=2CD=2,∠DAB=60°,E 为AB的中点,将△ADE与△BEC分别沿ED、EC向上折起,使A、B重合于点P,则三
棱锥P—DCE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A. B.
C. D.
解析:根据题意折叠后的三棱锥P—DCE为正四面体,且棱长为1。

以此正四面体来构造正方体,使正四面体的各棱分别是正方体各面的对角线,如图2。

则正方体的棱长为
,正方体的对角线也即正方体外接球的直径的长为。

又正方体的外接球也为正四
面体的外接球,所以外接球的半径为。

所以,
故选C。

④。

、将三棱锥补成正方体
例2 (2006年全国I卷)如图3,l1、l2是相互垂直的异面直线,
MN是它们的公垂线段。

点A、B在l1上,AM=MB=MN。

(I)证明AC⊥NB;
(II)若∠ACB=60°,求NB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析:(I)证明略。

(II)由(I)及∠ACB=60°,可知NA、NB、NC两两垂直且
相等,故可将三棱锥C—ABN补成正方体NASB—CQPR,如图4
所示。

连结PN,由RN⊥BC,知PN⊥BC。

同理,PN⊥AC。

所以PN⊥平面ABC。

设垂足为O,则∠OBN就是NB与平面ABC所成角。

设正方体棱长为1,则
由sin∠OBN,得cos∠OBN=
⑤、将三棱柱补成正方体
例3 (2006年全国II卷)如图5,在直三棱柱中,AB=BC,D、E分
别为BB1、AC1的中点。

(I)证明:ED为异面直线BB1与AC1的公垂线;
(II)设AA1=AC=,求二面角A1—AD—C1的大小。

解析:(1)证明略。

(2)由题设AA1=AC=,可知为正方形,∠ABC=90°。

将棱柱补成正方体,如图6所示。

易知所求二面角恰是二面角
的一半。

作正方体的截面。

由图知
,,所以。

同理,。

于是∠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补角。

而△是正三角形,
∠=60°,故二面角为120°,从而二面角是60°。

⑥. 将四棱柱体特殊化为正方体解题
【例3】若一条直线与一个正四棱柱各个面所成的角都为α,则cosα=.
解:∵本题为填空题,∴不妨设正四棱柱为一个正方体,而在正方体中与各个面所成角都相等的直线是体对角线,如图3,即图中∠CA1D是所求的α.若令正方体棱长为
1,则A1D=,A1C=,
【点评】用特殊化思想是解决本题的捷径.
⑦、由共点且两两垂直的三条相等线段构造正方体
例4 (2001年高考题)如图7,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ABCD中,∠ABC=90o,
SA⊥面ABCD,SA=AB=BC=1,AD=。

(I)求四棱锥S—ABCD的体积;
(II)求面SCD与面SBA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解析:延长AD到E,使DE=AD,以AE、AB、AS为棱构造正方体,如图8所示。

则有:
图8
(I)
(II)延长CD、BA相交于F,连结SF,易知SF//AB'。

又可知AB'⊥面CBS,所以SF⊥面SBC,故∠BSC为面SCD与面SBA所成的角。

在直角△SBC中,SB=从而tan∠BSC=
⑧、由共边且互相垂直的两个正方形面构造正方体
例5 (2002年高考题)如图9,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
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

点M在AC上移动,
点N在BF上移动,若CM=BN=a(0<a<)。

(I)求MN的长;
(II)当a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
(III)当MN长最小时,求面MNA与面MNB所成的二面角α的大小。

解析:(I)与(II)略。

(III)以正方形ABCD、ABEF为相邻面构造正方体如图10所示,面MNA与面MNB 所成的角,即面ACE与面CF'E所成的角的补角(因为面MNB//面CF'E)。

在正四面体ACEF'中,易求相邻面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为。

所以二面角A—MN—B的平面角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