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 08.证据制度

民事诉讼法 08.证据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历史上并未存在过对非法收集的证据予以 排除的程序规则,相反一直强调发现客观真实。即使法 院收集证据的方法手段等不很妥当,至多能通过党纪政 纪等予以处理,只要收集到的证据本身有助于查明案情 真相,在“法院必须照原样发现实体真实”的压力下就 不可能被排除。 直到1995年,最高法院以法复[1995]2号文中明确指出, “证据的取得首先要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 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 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此为里程碑式的司法解释。 2001年“证据若干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 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上述规定予以明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大方正公司怀疑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激光照排RIP 软件被高术公司擅自利用并营利,遂于2001年指派 其员工以个人名义化名与高术公司接洽购买激光照 排机械。从7月到8月,该员工与高术公司签订了购 买机械的合同,并预先租房让高术公司到此处进行 安装,高术公司除安装激光照排机外,还在两台电 脑上安装了RIP软件。在这些过程中,北大方正申 请某公证处制作了若干份公证笔录,并对RIP软件 进行了公证证据保全。2001年9月,北大方正公司 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高术公司为被告提起 侵权损害赔偿诉讼,请求判令其停止侵权,赔偿 300万元并承担取证、公证等各项费用。


客观性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证据应当为具有物质性外观的 客观存在,不具有任何外在形式或者不存在于三维 空间的“材料”没有客观性,也就无从成为证据; 一是指证据从其存在或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讲应当具 有真实性、可靠性,即作为证据方法的载体未经加 工、变造或呈现证据的过程不受扭曲、干扰等性质。 与客观性紧密相关的一组分类是“原始证据”与 “传来证据”(又称“派生证据”)。这一分类是 相对而言的,原始证据是证据存在的本来形态,而 传来证据则体现为对原始证据的复制、摹写或转述 等派生的形式。后者因此真实性、可靠性较弱。


一审认定北大方正采取的是“陷阱取证”的方式,但“该 方式并未被法律所禁止,应予认可”。二审法院认为该 “陷阱取证”方式并非“获取侵权证据的唯一方式,此 种取证方式有违公平原则,一旦被广泛利用,将对正常 的市场秩序造成破坏,故对该取证方式不予认可”。 经北大方正申请再审,最高法院提起再审并经审理后, 在判决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北大方正公司通过公证取 证方式,不仅取得了高术天力公司现场安装盗版方正软 件的证据,而且获取了其向其他客户销售盗版软件,实 施同类侵权行为的证据和证据线索,其目的并无不正当 性,其行为并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加 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较强、取证难 度大等特点,采取该取证方式,有利于解决此类案件取 证难问题,起到威慑和遏制侵权行为的作用,也符合依 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精神。此外,北大方正公司 采取的取证方式亦未侵犯高术公司、高术天力公司的合 法权益。……据此,本案涉及的取证方式合法有效,对 其获取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应作为定案根据”。



“非法”的程度:例如,关于“陷阱取证”,可以只是 隐瞒真实身份去接触对方以掌握已经一般存在的侵权行 为;也可以表现为故意诱使、教唆本来不一定存在侵权 意图的对方陷入某种一次性侵权的圈套等等;甚至还可 能出现确实有某种侵权却因缺乏证据,于是采取胁迫、 敲诈等手段强制他人而“制造出”相关证据的极端情形。 这种区分旨在达到个案正义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证据本身的价值:如能够证明待证事实的唯一可靠的证 据,与众多间接证据的其中之一,对是否必须排除也有 重大影响。这种区分旨在达到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 的平衡。 作为最后的选择,可以考虑使用其它办法追究和惩罚采 用非法手段取证的行为,同时对取得的证据因其重大而 不可替代的证明作用予以认可。如就非法收集行为承担 侵权责任。
一、证据的概述 1.证据的概念 2.证据的性质与分类 3.非法收集的证据之排除 二、证据的种类 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证据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张某以借钱逾期不还为由把邓某诉至法院,提交了 一张写明至××日期还款8000元的借条。邓某主张 自己只向张某借了2000元,借条上的8000元字样系 加笔而成。为了支持自己主张,邓某提供了自己手 机上的一段通话录音,对此张某则主张该录音系非 法偷录的,不应采信。张某又申请一名证人出庭, 就邓某以前曾有多次向人借钱又不归还的行径作证, 对此证言邓某主张与本案无关。最后法院通过鉴定 借条笔迹,结论为上面所写的金额确系加笔而成, 遂以借条和鉴定结论为根据,判决邓某返还张某借 款2000元。
• 直接证据指能够依据其反映的既知事实直接推导 出有关待证事实真伪之结论的证据(或者说单独 可认定事实)。反之,如果不能直接依据既知事 实推导出结论,而必须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复数 的推论,才能从若干的既知事实逐渐地推导出结 论的话,则是间接证据。 以家庭暴力作为待证事实为例,如果当场没有目 击者也未报警进行现场处理,则当日妻子伤势的 医疗诊断、邻居有关听见夫妇当日发生争吵的证 言和事后倾听了妻子诉说当日情境的朋友证言等 等,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帮助法院推导出确 实发生了家庭暴力的结论。
证据“三性”
客观性 关联性 合法性
证据价值
真实性、可靠 性
证明力 证据能力
证据分类
原始证据/传来 证据 直接证据/间接 证据

• 本证与反证
本证是攻击方的当事人为了支持某一事实存在或 成立的主张而提出的证据,意在设法“证实”或 证明该事实;相反,反证则是另一方当事人出于 反驳、动摇对方所主张事实的防御性动机而提出 的证据,其目的指向该事实的不存在或不成立, 即试图“证伪”该事实或者动摇对这一事实的证 明。用证明责任作为标准来判断的话,本证是负 有证明责任一方提供的证据,反正则是相反方提 供的证据。 试分析前例中的本证与反证。

• 关联性
• 指的是证据资料反映的既知事实应当与待证事 实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联系。需要注意 的是,证据是否存在关联性,一方面取决于待 证事实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与因果联系的程度 大小有关系。请回顾前例中的证人证言与待证 事实间的关联程度。 • 从证据资料与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程 度可以引出有关证据的另一个概念,即“证明 力”。证明力指的是通过证据所反映的既知信 息内容推动认识从未知达到已知的强度。 • 与证据的关联性紧密相关的另一组有关证据的 分类是“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 合法性
• 首先指证据的取得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或法律上的某 些原理原则。与客观性、关联性主要只牵涉证据在认识 论方面的构成不一样,合法性最为鲜明地体现了证据的 法律意义,且这种法律上的性质甚至可以限制“发现真 实”的认识论目的。例如前例中的录音资料。 • 其次是指证据在作为判决根据之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 程序,如果法院把未经此类程序的证据用作了认定事实 做出判决的根据,则判决本身将不能成立。我国民事诉 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 人相互质证”。最高法院“证据若干规定”第47条也明 确规定,“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 依据”。 • “证据能力”指狭义的证据所具有的合法性等法律意义 上的“资格”,因此广义的证据可能不具有证据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