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
分为白色片()或黄色片()或桃红色片()三种规格。
目前咱们医院有、这两种规格。
诺和龙是剂量依赖性的降糖药物,根据血糖的情况每次服用剂量从—4mg 均可灵活调整,每天的最大服用剂量为16mg,当然很少有患者会服用到最大剂量。
大部分中国患者服用每次1—2mg,每天三次(饭前10分钟服用),可满意控制血糖,联用二甲双胍(每天两次,饭后)效果最佳。
病人根据医生建议需要服用的剂量而选择不同剂型,如果每餐服用或1或,可选用1mg的药片;如果每餐服用2mg或者以上的剂量,可以选择2mg。
诺和龙的化学结构:
诺和龙的由来: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Non-sulfonylureas,NSUR),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repaglinide)是其中代表之一。
瑞格奈列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公司研制,由丹麦诺和诺德(NovoNordisk)公司开发,并于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商品名Prandin,2000年在中国上市,商品名诺和龙。
诺和龙的作用机制:
诺和龙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从β细胞外流,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
其作用快于磺酰脲类,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
为第一个进餐时服用的葡萄糖调节药。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
诺和龙理化特性和作用机制小结:
1. 诺和龙通过关闭β细胞膜上K atp通道发挥作用。
2. 诺和龙不刺激β细胞直接胞吐分泌胰岛素,低血糖风险低。
3. 诺和龙不刺激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不会导致人β细胞凋亡。
诺和龙的药动学:
诺和龙经胃肠道快速吸收,导致血浆药物浓度迅速升高。
服药后1小时内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
然后血浆浓度迅速下降,4-6小时内被清除。
血浆半衰期约为1小时。
诺和龙与人浆蛋白的结合大于98%。
诺和龙几乎全部被代谢,代谢物未见有任何临床意义的降血糖作用。
诺和龙及其代谢产物主要自胆汁排泄,很小部分(小于8%)代谢产物自尿排出。
诺和龙的适应症:
饮食控制、降低体重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诺和龙可与二甲双胍合用。
与各自单独使用相比,二者合用对控制血糖有协同作用。
我们再来谈一谈诺和龙可与二甲双胍合用:诺和龙可刺激胰岛素一相分泌,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特点,达到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胰岛素抵抗和诺和龙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研究证实诺和龙和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有相似的降糖效果,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二甲双胍组有3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而诺和龙组则无明显不良反应,二者联合应用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为20%,亦较单用二甲双胍组降低。
诺和龙联合二甲双胍降糖效果显着。
诺和龙的用法用量:
从小剂量开始,初始剂量为~1mg,每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最大剂量不超过16mg/d。
诺和龙的服用是一种餐前给药方式,通常在餐前15min 内服药,但是服药时间可以是从餐前即服到餐前30min服用不等。
如果患者忘记进餐或加餐,应该相应的不服用或加用诺和龙。
与每日2次餐前服用诺和龙比较,每日3次餐前服用诺和龙的降糖效果更强。
诺和龙的不良反应:
1.代谢/内分泌系统:可导致低血糖,一般较轻微。
2.消化系统:偶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通常较轻微。
个别
患者可有轻度和暂时性肝酶学指标升高。
3.过敏反应:偶可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发红、荨麻疹等。
4.眼:有极少数个案报道,在本药治疗开始时发生视觉异常。
[国外不良反应参考]1.心血管系统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约4%(磺酰脲类为3%),如心肌缺血等。
在一项为期一年的临床对照试验中,本药导致的心血管死亡率并未高于磺酰脲类治疗者。
2.代谢/内分泌系统有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报道。
3.胃肠道可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及消化不良等。
4.
过敏反应曾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
不良反应的预防:
1.遵从医生处方:按时服药,定时进食。
2.定期检测血糖。
3.如有必要,每半年检查一次肝功能。
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的区别:
瑞格列奈治疗2 型糖尿病的疗效比那格列奈好;无论单独应用或与二甲双胍合用,瑞格列奈的降血红蛋白A1c Hb A1c ,一种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的效果均比那格列奈满意。
第一项平行组、开放标签、多中心协作研究,共纳入150 例仅应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的2 型糖尿病病人。
纳入研究前3 个月,病人的Hb A1c > 7 % ,但< 12 %。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内科教授Saad 说:“这是对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单药治疗进行直接比较的第一项临床研究。
结果证明这 2 种降糖药对 2 型糖尿病的疗效并不相同,治疗16 周后,瑞格列奈组病人的Hb A1c 值约比那格列奈组病人低0. 5 %。
”病人随机分二组,分别用瑞格列奈(0. 5 mg/ 每餐,最大量4 mg/ 每餐) 或那格列奈(60 mg/ 每餐,需要时可增至120 mg/ 每餐) ,在治疗最初3 周调节剂量,使餐前血糖降至90~140 mg/ dl 。
治疗16 周后,瑞格列奈组病人的Hb A1c 平均降低了1. 6 % ,那格列奈组病人平均降低了% P = 0. 002 。
治疗结束时,瑞格列奈组与那格列奈组病人相比€前者Hb A1c (分别为7. 3 %和7. 9 %) 和平均空腹血糖降低(分别为- 57 mg/ dl 和- 18 mg/ dl ,P < 0. 001) 均更满意。
二组病人的餐后血糖无显着差异,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
瑞格列奈组病人的轻度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7 % ,那格列奈组病人未出现轻度低血糖反应。
第2 项平行组、开放标签、多中心协作研究比较了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或那格列奈合用的疗效。
共纳入192 例病人,病人单用磺酰脲、二甲双胍或小剂量格列本脲/ 二甲双胍治疗时的Hb A1c 值在7 %~12 %。
在4 周准备期,二甲双胍剂量逐渐增至1000mg 每天2 次。
以后病人随机分2 组,分别加用瑞格列奈(1 mg/ 每餐,最大量4 mg/ 每餐) 或那格列奈(120 mg/ 每餐,需要时降至60 mg/ 每餐) ,共16周。
治疗结束时,瑞格列奈组与那格列奈组病人相比,平均Hb A1c 降低(分别为- 1. 28 %和- % ,P < 0. 001) 、平均Hb A1c (分别为7. 1 %和7. 5 %) 和平均空腹血糖降低(分别为- 39 mg/ dl 和- 21 mg/ dl ,P = 0. 002) 前者都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