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与方法

雅克·勒高夫及其中世纪时间观研究浅谈——以中世纪时间观研究为例摘要:雅克·勒高夫作为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以研究中世纪文化、心态史和感觉表象闻名,他对上述研究对象和主题的方法也有所创新。

在继承费弗尔和布罗代尔等前辈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年鉴学派长时段研究的传统。

本文试图通过评析其最新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对欧洲中世纪时间观研究的论文一窥其研究方法、思路、尤其是其所用史学理论来认识其所构建的中世纪。

关键词:勒高夫;心态史;中世纪;时间观;劳动观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传人雅克·勒高夫在中国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作品近年来陆续被译介。

国内学界对其逐渐加深了研究,尤其是其所标榜的“新史学”。

2014年6月他的最新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被引入中国。

学界尚无专文评述此书,尤其是对是书中时间观的评价与分析。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草此小文以为抛砖之言,希冀能引出美玉至高见,并祈就教于方家。

一、雅克·勒高夫简介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中世纪著名权威学者,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

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瓦尔省省会,法国最大军港城市土伦(Toulon)。

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取得历史教师资格并曾在巴黎大学进修。

此外,他年轻时还曾赴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游历或求学。

1954-1959年他曾任法国里尔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1957年发表了他的学术成名作和代表作《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①1959年勒高夫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助教并进入《经济·社会·文明年鉴》即《年鉴》杂志工作。

1962年他又进入被视为法国年鉴学派大本营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任教授,第六部后于1975年改名并成为一个独立实体即“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②勒高夫曾任第六部中世纪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部主任。

1972年勒高夫成为继吕西安·费弗尔、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的第六部新主任,3年后他又任新设立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直至1977年卸任。

1968年勒高夫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对其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③同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是年,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之职,由勒高夫、勒华拉杜里、马克·费罗接任,年鉴学派第三代由此登上历史舞并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后世称为“年鉴—新史学派”。

④进入1970年代以后,雅克·勒高夫为应对内外部对年鉴学派的质疑与挑战同时也为了促进_____________①《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法)雅克·勒高夫著张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一版。

②《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4。

③《他深情地目送我走进电梯——忆法国史学大师勒高夫先生》许明龙《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16日第7版“人物”。

④《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8。

年鉴学派对自身理论的反省,他分别于1974年与皮埃尔·诺拉主编《研究历史》,1978年与夏蒂埃、勒韦尔合编《新史学》。

①目的在于引导史学界内部和大众思考他们要生产和供给市场与民众的史学产品。

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历史学家不同,勒高夫不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不问世事,皓首穷经只读圣贤书,喜欢夫子自道,高头讲章的学者。

在二战后电视在欧美国家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他敏锐地意识到利用新媒体对公众进行历史教育与文化普及的重要性,如他生前每周会在公共电台“法国文化”主持一档历史节目。

1986年他更是以中世纪史研究权威的身份为根据意大利小说家翁贝托·艾科(Umberto Eco,1932——)小说《玫瑰之名》改编的同名电影担任学术顾问。

②进入21世纪,已步入晚年的勒高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000年他曾动过一次大手术,术后不久他强撑病体为《圣路易》的中文版写序。

③2014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雅克·勒高夫在法国巴黎与世长辞,享年90岁。

_____________①在《新史学》中勒高夫提出要让人们“去了解如何构建今天所需要的史学”。

见《新史学》(法)雅克·勒高夫著姚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页。

转引自《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9。

②③《他深情地目送我走进电梯——忆法国史学大师勒高夫先生》许明龙《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16日第7版“人物”。

《玫瑰之名》(一译《玫瑰的名字》),由法国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执导(他的最新作品为中法合拍的《狼图腾》),由曾饰演经典特工角色007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英国影星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美国演员克里斯蒂安·斯莱特主演(Christian Slater),笔者是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时在幕后制作人员名单中才注意到雅克·勒高夫原来是本片学术顾问。

中外历史学者当时鲜见有为历史影片当学术顾问的。

除了勒高夫,还有1983年美国女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为法国电影《马丁·盖尔归来》担任学术顾问,影片上映后,她又根据此片写成同名学术书籍。

同年,中国故宫史学专家朱家溍先生为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执导的《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两部影片担任学术顾问等。

二、雅克·勒高夫的中世纪时间观与劳动观勒高夫的学术处女作为1955年撰写的《中世纪的商人与银行家》,此后一直到其逝世都笔耕不辍。

他的著作中主要有10部译介至中国且几乎都是关于中世纪的著作,主要有除前述《新史学》、《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外,还有《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历史与记忆》、《圣路易》、由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翻译的《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修订版)、《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炼狱的诞生》(商务印书馆即出)等。

①作为勒高夫身后出版的中文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的问世实属不易,他在作者逝世两个月后就出版了,但从它的法文原版译介至中国却花了整整37年的时间!1977年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勒高夫研究集体记忆(mémoire collective)及心态史(histoire mentalité)的《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②,此书汇集了作者从1956—1976年20年间有关“时间与劳动”、“劳动与价值体系”、“学者文化与民众文_____________①《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法)雅克·勒高夫著周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历史与记忆》(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圣路易》(法)雅克·勒高夫著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第一版,2011年10月第二版;《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法)雅克·勒高夫著徐家玲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修订版)(法)雅克·勒高夫著林喜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第一版由王佳玘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试谈另一个中世纪》(法)雅克·勒高夫著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第一版。

②Jacques Le Goff: POUR UN AUTRE MOYEN ÂGE: Temps, travail et culture en Occident: 18 essais,Éditions Gallimard, 1977.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本书英文版。

化”、“迈向历史人类学”四大主题的18篇论文。

本书的宗旨在于建构一个不同于人们平常所认知的中世纪,勒高夫认为现代历史学家应借鉴民族学家的研究方法,利用考古学家的现有成果,以及使用宫廷、贸易档案记录和忏悔者的祈祷书等不同于传统文字史料的全新史料来再现一个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世界并勾画他们的“集体心智”产生的过程。

①第一个主题“时间与劳动”由7篇论文组成,分别是:1.《米什莱的几个中世纪》、2.《在中世纪:教会的时间与商人的时间》、3.《14世纪“危机”中的劳动的时间:从中世纪时间向现代时间的过渡》、4.《关于9世纪到12世纪基督教社会中的三等级社会、君权意识形态和经济复苏》、5.《中世纪西欧的合法职业与非法职业》、6.《中世纪早期(5—10世纪)价值体系中的劳动、技术与工匠》、7.《中世纪早期(5—6世纪)文献中的农民与乡村世界》。

②让我们以第3篇论文《14世纪“危机”中的劳动的时间:从中世纪时间向现代时间的过渡》为例展开分析,该文开篇即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天堂篇》,第15首,97—99行的三行诗句。

其中,第98行“从那旧城之上,曾经震响第三时和第九时的钟声”③,_____________①《勒高夫的主要著作》常绍民《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24日。

②这7篇论文来源依序分别为:(1).米什莱《全集》,由P.维亚拉内编辑。

卷1、卷4,《法国史》卷1,巴黎,1974,45—63。

(2).《年鉴》,1960,417—433。

(3).《中世纪》,LXIX,1963,597—613。

(4).《9至11世纪的欧洲》,T.万特菲儿和A.杰斯托儿编辑,华沙,1968,63—72。

(5).《历史研究》,根特高等研究学院年鉴,卷5,41—57。

(6).《西方中世纪早期社会的手工业与技术》,意大利中世纪早期研究中心研讨周,XVIII,斯波莱托,1971,239—266。

(7).《中世纪早期的农业与乡村世界》,研讨周,XIII,1966,723—741。

③《试谈另一个中世纪》(法)雅克·勒高夫著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第一版。

页77。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时间的计量和规定不是从技术上而是从社会需求,尤其是生产生活需求出发。

接着作者借加齐亚吉达之口,使得但丁这位“行动时间的歌颂者”(拉丁文laudator temporis acti)将过去在11—12世纪佛罗伦萨“旧城”(意大利文mura vecchie)上的巴迪亚古钟标志该城工作日开始与结束的第三时与第九时变成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象征和表述本身。

①作者在后文借用19世纪学者古斯塔夫·比尔芬格的论述指出如果要审视和解读中世纪时间向现代时间过渡的现象除了用技术史,还必须重视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因为它不仅是从古代时间向现代时间的过渡,同时也是教会时间向世俗时间的过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