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串讲2

大学语文串讲2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part3-4)(13)《张中丞传后叙》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14)《种树郭橐驼传》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1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

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16)《前赤壁赋》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

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

(part5)(17)《先妣事略》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与教子。

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18)《马伶传》理解本文学习生活、精益求精的中心思想。

认知作者讽刺当朝权奸的意图。

识记本文的倒叙方式及其作用。

把握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说明文中第一次技艺较量的场面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19)《西湖七月半》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的情态描摹刻画,嘲讽了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清高拔俗的情趣。

比较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指出文中写人的传神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把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

体会本文的嘲讽意味和调侃笔调。

(20)《秋夜》认知这是一篇散文诗。

说明本文揭露了什么、歌颂了什么、同情了什么、祭奠了什么,体会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博爱胸怀。

指出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指出文中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

(21)《香市》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追忆往日香市的热闹,第二个部分是写今日香市的凄凉、冷落。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浙江乌镇香市今昔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以及对市镇的影响,说明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理解本文主要通过香市昔盛今衰对比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说明文中是用反衬手法来凸现重兴香市的冷落景况。

概括文章开头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

理解文章结尾作者的一句话“往日的香市简直是儿童们的狂欢节”,披露香市主角转移情况的深刻含义。

(22)《爱尔克的灯光》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只有冲破旧的家庭,旧的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这才是光明的路。

指出文中三次出现的“灯光”的象征意蕴:一是故居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第二种灯光是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最后我心灵的灯,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

理解对姐姐的悲剧的回忆,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

把握本文以灯光为线索,将叙事、抒情、议论溶为一体,情感浓烈,充满着动人力量的写作特色。

(23)《纪念傅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歌颂象傅雷一样的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认知文中所写傅雷的三次“怒”,表现傅雷的性格特征,刚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理解本文叙后评议的内涵,体会傅雷刚直性格的现实意义。

体会本文短小精悍、质朴深情的风格。

24)《哭小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结尾由哭小弟到哭蒋筑英、罗健夫的意义。

认知本文以“哭”为线索,将叙事、抒情、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本文的叙述方式,理解文章将多方面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

(25)《都江堰》概括本文四部分的大意,体会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认知文中运用对比、象征、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意义。

(26)《我与地坛》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识别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三种方法表现母爱的地方。

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

辨识本文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识别文中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

(27)《蚂蚁大战》理解本文的人类社会象征意义,体会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深重灾难。

指出文中将蚂蚁之战与人类战争相类比的地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认知本文将群蚁大战的场面描写与红黑三武士对决的典型形象相结合的谋篇方法。

把握本文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寓意深远的总体特点。

(part6)(三)诗歌1〃诗歌总体考核要求:理解作品的情感内容。

认知作品所运用的抒情方法。

结合典型诗句,辨识借景抒情中的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

辨识作品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2〃18首诗歌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28)《蒹葭》认知本诗的中心意象“在水一方”及其两种境况,体会追寻者的执著、惆怅心情。

理解“在水一方”的普遍象征意义。

说明本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并层层推进的形式特点。

体会本诗将具体事实虚化、意境扑朔迷离的朦胧美。

(29)《湘夫人》识记本诗是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

认知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表现他对爱情幸福的执著追求。

试梳理诗中湘君的心理活动流程。

理解本诗期约不遇的悲剧情景渗透着屈原遭流放时的忧伤心情和对理想的向往。

认知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

辨识诗中景物描写的融情入景和因情造景。

认知诗中描写布置新房时所用的铺陈手法。

(30)《陌上桑》认知本诗是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改编联袂而成的。

概括罗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会其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认知本诗的极力铺陈、侧面烘托手法。

体会本诗的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31)《饮酒》(其五)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

理解全诗抒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认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体会其中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特点。

说明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无意心态。

(32)《行路难》(其一)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体会诗人心情的起伏跌宕。

指出诗中借典型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指出诗中借象征抒情的诗句,理解其象征意义。

指出诗中借典故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33)《秋兴八首》(其一)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理解“他日泪”、“故园心”的内涵。

辨识诗中融情入景与移情于景的诗句。

说明诗中“开”字和“系”字的双关语意。

认知诗中对偶工整的诗句。

(34)《长恨歌》认知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

概括李、杨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说明本诗整体构思注重心理描写和浪漫色彩的特点。

指出诗中融情入景和移情于景的诗句。

指出诗中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指出诗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

(35)《早雁》认知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托物言志。

认知本诗整体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达意,体会“言在此、意在彼”的诗性特点。

分别概括本诗四联的大意,归纳全诗的情感内容。

指出诗中的对偶句,并比较其不同之处。

(36)《虞美人》概括全词的情感内容。

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抒情心理,理解本词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特点。

说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双重寓意。

认知诗中借比喻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及艺术效果。

(37)《八声甘州》理解这首词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把握其中“苦”的主要内涵。

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是借事抒情。

认知“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体会“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容。

认知“不忍登高临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分析下片的心理活动流程,理解其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婉曲抒情笔法。

(39)《鹧鸪天》认知这是一首悼亡词。

理解这首词处处关合生者与死者双方的构思特点。

指出词中借象征抒情寓意的语句,说明其隐喻意义。

认知词中运用典故的语句,说明其寓意。

指出词中借典型举止抒情的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40)《声声慢》理解这首词主要是抒写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几近绝望的哀痛心情。

认知这首词主要是通过描绘暮秋景物来借景抒情。

体会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意象的情感内涵。

认知词中的错觉意象和自喻意象,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

认知词中两个直抒胸臆的呼告句,说明其艺术表达效果。

说明开头14个叠字的三层指向及其统领全词的作用。

(part7-8)(40)《摸鱼儿》理解这首词主要抒写词人对国运危迫的焦虑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暮春景物抒情,下片主要是借典故抒情。

认知本词整体用比兴手法,以象征达意。

认知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下片的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

体会上片中“春又归去”、“几番风雨”、“落红无数”、“天涯芳草”诸意象的象征意蕴。

理解“画檐蛛网”的词人自喻意义。

说明下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41)《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理解“咱们的中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

辨识“火”、“火山”、“火山爆发”、“霹雳”的象征意义。

认知诗中的反复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42)《再别康桥》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从情景交融互渗的角度,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认知诗中的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体会“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味。

从句式、节奏、韵律几方面体会本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43)《雨巷》认知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从日常生活、现实斗争和抽象理念三个层面体会这首诗的丰富蕴含。

理解“丁香姑娘”、“雨巷”、“独自彷徨”、“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

体会本诗句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4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归纳本诗的情感内容。

概括诗中四个意象群的大意,体会“蜗行”、“希望”、“黎明”、“沸腾”逐层推进的祖国形象。

认知全诗运用象征达意的方法。

体会全诗将“我”和“祖国”交融一体的特点。

(45)《我愿是一条急流》认知这是一首爱情诗,体会诗人对待爱情和事业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