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1.“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2.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思想关系,它根植于经济关系之中。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
第三,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变化。
第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5. 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6.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7.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8.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1)道德能够促使它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2)道德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3)道德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对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起着定向指导和行为准则的作用。
道德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9.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3)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10.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11.职业道德的特点。
答:(1)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带有强烈的职业特征。
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2)职业道德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
(3)职业道德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4)职业道德在功能和效果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12.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
1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1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15.教师职业的产生:⑴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
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
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16.孔丘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17.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18. 教师职业理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它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就话说,人民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答:(1)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向师性”、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教师独特的劳动手段)。
(2)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内容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3)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教育是一个创造人才的过程、教育是教师创造性运用教学规律的过程、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长周期性(周期长、见效慢)。
2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答:(1)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2)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3)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2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答:(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23.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
24.在确定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时,必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要依据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2)要依据一般的教育原则;(3)要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2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26.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第二,关心每一个学生;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第四,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27.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教师就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和义务,这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教书是育人的途径和方式,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和宗旨。
我国《教师法》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
(2)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
(3)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教书育人是教师应该遵循而且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应该履行而且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
判断教师道德行为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教书育人,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也是教书育人。
2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
29.师生关系的特点:首先,关系上的特殊性;其次,角色上的差异性;再次,人格上的平等性;最后,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30.所谓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对学生持有超出一般情意的崇高感情,深切地关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31.师爱的教育意义:首先,是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一是目的性。
师爱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而产生的深厚感情,是教师职业要求的高度责任感。
师爱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走正道。
二是广泛性。
要关心其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关心学生。
三是科学性。
师爱必须体现教育规律的要求,而不是随意而为。
其次,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方面,师爱能转化为激励学生前行的原动力,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师爱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32.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其次,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再次,严格要求学生,要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33.教学相长的具体要求:首先,科学定位自己的角色;其次,向学生学习;再次,换位思考。
34.所谓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才能。
35.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未来的设计者;三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36.所谓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教育事业为重,热爱和关心教师集体,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37.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
“师表”一词的出现是在汉朝,第一次将“师表”连用的是司马迁。
38.所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资学习的表率,可效法的榜样。
39.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的特定要求:首先,教育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其次,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40.时代风貌方面的要求:首先,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
其次,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
再次,用于创新,做一个创造型教师。
41.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首先,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
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
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
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
第五,在待人处世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42. 义务是伦理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
道德义务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一类是个人对他人的义务。
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43. 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特点:1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
2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
3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44.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1 正确的道德义务观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
2 …可以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3 …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
45.教师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义务感至少要做以下几项主观上的努力:第一,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第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第三,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
46.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良心是蕴涵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动。
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
47.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48.教师职业良心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1.在教师做出某种职业行为之前,职业良心要依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教师行为的动机进行检查,对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给予否定,从而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
2.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职业良心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3 .在教师做出职业行为之后,教师职业良心能够对教师行为的后果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