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丰沃·悦湖城项目位于太原市金胜镇西寨村,东临新晋祠路,南接健康北街。
该项目分东区场地和西区场地两部分,此次勘察由西区1#~6#住宅楼、14#、15#商业楼、幼儿园及地下车库和东区2#~4#住宅楼、12#、13#、15#商业楼组成(详见丰沃·悦湖城项目建筑规划总平图);各拟建建筑概况详见表1.注:基底压力为预估值;设计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单位:山西丰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拟建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详勘。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二O一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二O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由我单位土工试验室(于二O一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完成),内业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于二O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完成。
1.2 勘察目的及要求根据甲方所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1:1000)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年版),其勘察目的与要求如下:1.2.1 查明建筑场地范围内地基土的类型、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
1.2.2 查明场区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出经济、合理的降水方案。
1.2.3 查明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的方案建议。
1.2.4 判定饱和砂土与粉土的地震液化情况,对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判定,并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1.2.5 论证天然地基方案的可行性,对持力层的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合理建议。
1.2.6 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有关变形计算的参数;对可供采用的其他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对各种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地基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1.2.7 提供基坑开挖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结构设计所需岩土参数,建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1.2.8 提供场地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1.2.9 建议合理的桩基类型,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层,查明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分布,分层提出各地层的桩侧阻力特征值(极限值)及桩端持力层的端阻力特征值(极限值)。
1.3 岩土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年版)第3.1节及山西丰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规划总图,确定拟建场地西区1#~6#、东区2#~4#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西区14#、15#、幼儿园及地下车和东区12#、13#、15#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场地土的组成及其对地震的反应特征、场地地.质环境、场地地下水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建场地等级为二级;参照地基土的成因、时代及其岩土性质的变化等确定地基等级为二级。
综合以上条件按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72-2004)第3.1.0条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确定拟建场地西区1#~6#楼、东区2#~4#楼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剩余拟建建筑勘察等级均为乙级。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11)表3.0.1,确定拟建场地西区1#~6#楼、东区2#~4#楼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其余拟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均为乙级。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50223—2008)6.05节,确定拟建场地西区幼儿园抗震设防类别均乙类,其余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均丙类。
2、现场勘察工作及室内试验2.1 勘察工作量布置的依据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年版)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72—2004)⒊《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50025—2004)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11)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⒍《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50223—2008)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94—2008)⒏《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120-2012)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79—2012)⒑《土工试验方法标准》(50123—1999)⒒《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⒓《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87-2012)⒔《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04-248-2006)⒕《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04-258-2008)2.2 勘察工作量2.2.1 工作量布置的原则根据上述勘察目的与要求,本次勘察工作量的布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按中等复杂地基、乙级~甲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布置工作量。
(2)勘探点按建筑物平面形状沿建筑物角点、周边及中心部位布置,间距按18.0~30.0m控制。
(3)勘探孔深度依据基底压力、基础埋深、基础宽度、估算的压缩层深度以及抗震评价需要确定。
2.2.2 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共布钻孔148个,其中取样孔56个,标贯孔78个,取土标贯孔14个,钻孔深度15~80m;波速测试孔13组,测深为20~50m;静力触探试验18个,深度20.15~30.15m;地脉动测试点4个;各勘探点布置详见附图“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具体完成工作量详见“勘探点一览表”。
2.3 勘察方法此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和地脉动测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勘察和评价。
2.3.1 钻探:选用—240型钻机3台,钻进方式为回转钻进,泥浆、套管护壁,单动双管全断面取样器回转钻进并采取土样,取样质量达到Ⅱ级。
回次进尺和钻进方法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87-2012)中有关条款进行。
2.3.2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法,锤重63.5,探杆直径42,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3条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和试验。
2.3.3 剪切波速及地脉动测试:使用24型工程检测仪进行测试,其中波速采用3道4检波器接收,震源采用24磅铁锤人工激发。
地脉动测试在外界干扰较少,场地相.对平静的夜晚进行。
2.3.4静力触探试验:采用15型静力触探车进行。
采用2全自动数字采集仪对3号双桥探头进行自动记录。
数据处理采用2全自动数字采集仪与室内计算机对接进行数据传输。
试验前,对静力触探微机进行调试和校正,触探时,作到垂直触探,保证了静力触探锥尖阻力、侧摩阻力的准确可靠,测试结果见附图:静力触探试验柱状图。
2.3.5勘察采用太原市独立坐标系统、黄海高程,控制点由建设单位提供,详见“丰沃·悦湖城项目总平图”。
2.4 室内试验2.4.1 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50123—1999)进行操2.4.2 所有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含水量、密度、比重、塑限、液限及固结试验,高压固结试验最大压力为3200。
2.4.3 砂类土进行了筛分法颗分试验,并提供各级颗粒含量值。
2.4.4 为基坑支护提供可靠的计算参数,选择部分土样进行快剪试验。
为提供基坑降水设计依据,选取部分土样进行渗透试验。
2.4.5 所取部分钻孔水位以上土样进行腐蚀性分析试验。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西区部分场地为原西寨村个人单层住宅和库房,现已拆除,高差变化较小,孔口高程介于775.51~778.48m之间;东区场地为原西寨村耕地,场地高差变化较小,孔口高程介于775.67~778.54m之间。
其中拟建西区场地14#、15#商业楼和东区场地15#商业南侧建筑轴线在现有健康北街绿化带边缘,孔口高程在777.41~778.54m。
场地地貌单元属于汾河冲洪积平原区,微地貌属汾河西岸Ⅰ级阶地。
3.2 区域地质构造太原盆地是晚新生代晚第三纪形成的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盆地处于不断下沉趋势,山区相对上升,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盆地边缘均有大断裂存在并控制盆地构造运动。
3.3 地基土构成及岩性分布特征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及沉积旋回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沉积时代及成因类型除场地表层近期人工堆积层(Q42)填土外,其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Q42)粉土和河流相冲、洪积层(Q41)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3)粉土、粉质粘土、砂类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2)粉质粘土、粉土、砂类土,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十二个大层,依层序分述如下:西区场地第①层:杂填土(Q42)杂色,大部分钻孔开孔为0.0~0.20m厚的水泥板,主要由砖块、砼块、局部见灰渣及生活垃圾,少量粉土组成。
该层土成份复杂,结构松散,稍湿。
该层层底埋深0.3~3.40m,厚约0.3~3.40m,层底标高773.58~776.24m。
第①1层:素填土(Q42)褐色~褐黄色,稍湿,松散,主要为粉土,可见煤屑、植物根系,局部见少量砂类土。
主要分布在14#、15#商业房区域。
该层层厚1.1~3.40m,层底埋深1.5~3.50m,层底标高772.95~776.84m。
.第②层:粉土(Q42)黄褐色~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土质均匀,零星煤屑,摇振反应迅速,韧性低,干强度低。
该层土具灵敏性,为场地主要液化地层。
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92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0~9.0击之间,平均4.6击。
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1.08。
该层土在K50中1.1~2.7m以粉细砂呈现。
该层层厚0.9~10.6m,层底埋深2.40~11.70m ,层底标高768.59~776.84m。
第②1层:粉质粘土(Q4)黄褐色~褐黄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薄层,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该层土具灵敏性;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444~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0~9.0击之间,平均5.7击。
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2.19。
该层层厚0.8~6.0m,层底埋深2.4~10.2m ,层底标高764.14~774.31m。
第③层:粉细砂(Q4)褐黄色~灰褐色,稍密~中密,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级配良好,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局部夹粉土薄层;细粒含量约25.3%,该层普遍呈现,为场地内主要液化地层。
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0.0~20.0击之间,平均13.8击。
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6.63。
该层层厚1.3~6.8m,层底埋深9.9~17.60m ,层底标高760.88~766.48m。
第③1层:粉土(Q4)黄褐色~褐黄色,湿,中密,摇振反应中等,切面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