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教育与发展

学校教育与发展

学校的产生
摘要:学校特色是丰富多采的,它的形成过程也是纷繁复杂、艰难曲折的。

人并不为需要来到人世间,但来到了人世间就会有需要。

要生存、要发展,这是人来到人世间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科学研究考察证明,在动物的行为中,本能因素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也包含着经验及经验的传递。

教育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而生存本身便是生物的本能规定,所以学校的产生是必然的,是一种历史需要。

关键词:学校起源;产生条件;早期学校机构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算的话,我已经在学校呆了16个年头了,到目前为止,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但直到选了学校教育发展这门课,我才发现我虽然在学校里长大,却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想过“什么是学校”这个问题。

学校一词的英文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

而在我国,清代末年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当时称为“学堂”。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改称“学校”。

以上只是辞书上的文字概念,细细追寻起来,“学校”一词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在拉丁文中原意是“闲暇”。

正所谓“闲暇出智慧”,我想原先“学校”就是师生共度一段优雅、悠闲时光的地方。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一直以为学校是在孔子那个年代产生的,或者就认为是孔子创办的,这其实都是我们没有去好好了解过历史而造成的误区。

真实情况是,学校早已存在,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学校究竟最初产生在何年何处,至今尚无定论。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其一是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年之家”,是社会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

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也娃曾依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推断在菲得利岛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住在单独的房舍里;一些部落的少年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7-9岁)就与成年人分开居住。

人们称此机构为“青年之家”。

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分裂为对立的阶级,“青年之家”也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为普通人设立的;另一种是为特权者设立的。

后者成为学校的萌芽,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其二是说公元前3500年两河域马里城的学校遗址是人类最早的学校。

根据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的幼发拉底河流域,距巴比伦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学校。

当时发现在公元前2100年以前建立的马里城中存在着伊丝达女神的庙宇和有大量楔形文字公文档案的宫殿的遗址。

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发现,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138个房间里有两座大厅,其中一座有长凳六排,每排可坐1-4人。

在这里,他们还发现有粘土制作的墨水瓶和刻上楔形文字的小粘土板。

在邻近几间较小的房间里,还发现有三排长凳和火烧了的天花板木梁的遗迹。

从种种迹象看来,可以知道这是当时马里城一个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

其三是为学界大多数人们公认的,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可能是人类最初的学校。

因为埃及考古发现的“纸草”文书,证明当时已有了学校教育。

为什么会出现学校?首先这跟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达到一定条件,导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分离。

然后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
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除此之外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产生也是学校产生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文字日趋复杂,文字作为处理日常事务和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对于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成为必须首先掌握的东西,也正是文字的产生促使了学校的发展。

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前2l00一前1600)。

传说当时已有“库”“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库”是兼施养老与教育的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到了商朝(前1600一前1100)又增加了“学”和“营宗”。

“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场所、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教与学的活动,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型。

“誓宗”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

到西周(前1066一前771)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包括“成均”“上痒”“辟雍”“东序”“誓宗”“拌宫”在内的大学和小学,以及“塾”“库”“序”“校”等国学和乡学的两级学校。

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

唐代,经过开国后一百多年的经营发展,官学制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中央有六学二馆,地方有州学、府学和县学。

在人类祖先形成之初,饥饿的成年人带着同样饥饿的儿童出外狩猎,教以有关的技能和经验,这种教育现象,同时也是生物性需要即本能驱使的结果。

但从根本上说,教育发生的动因是来自于非本能的内在要求,而学校正是为了教育而生,学校的产生是必然的。

注释:
1.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傅岩:《教育起源问题新探》,《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4):141-143。

3.孙孔懿:《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与模式》,《教育导刊》, 1997(Z2):18-21。

参考文献:
1.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由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4月出版。

2.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