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结合我国现状,探讨“我国企业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利润除了自我经营运作,也离不开我国的国情,那如何才能在现有的国家现状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呢?无论是公司或是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
因此,可以说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
首先,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该观点认为,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除了以收抵支,到期偿债以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在发展中求得生存。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如现金净流量、投资决策和筹资结构等。
利润最大化对国家、股东、银行和员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要降低税负,从息税前利润看,就要降低征税基数,从税后利润角度考虑,就要选择低税率地区,并在考虑债务利息抵税效应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安排资本结构达到增加税后利润,借以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
因此,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就要通过纳税筹划实现税负最少化目标。
充分了利用纳税筹划,在纳税遵从的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是应该企业发展的道路。
但纳税筹划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避税,而是通过筹备与策划业务发生的过程和可以利用的优惠政策等因素条件,合理合法地减轻税负,更不必说那些触犯法律的偷逃漏税行为。
但也要
注意以下几点:①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概念。
利润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可控因素。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选择次优化目标。
为获得最大利润而不惜任何代价的做法,是不必要也是不可取的。
②利润最大化不等于效益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净成果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减去生产经营支出后的余额。
而效益最大化是投入产出之比例。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而效益最大化则是一个相对指标。
因此,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投入产出之比也是最高的。
这就提醒管理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同时要提高效益之比。
这样才能使企业规模扩展与集约经营并重,效益和利润协调增长。
③利润最大化不仅意味着报告期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也应包括更长时期内的利润最大化。
因此,在实现当期利润目标的同时,要顾及本期决策可能给以后各期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我国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看纳税筹划,有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税收来源结构中,企业纳税占主要地位,比例高达9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越做越强,税负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纷纷开始重视纳税筹划问题。
当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税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纳税筹划方式也在调整变化。
但也正是由于企业的盈利特征,即企业的利润目标与政府征税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导致企业纳税不遵从现象的出现。
这种现象是企业对纳税本质存在误解和偏见造成的,具有片面性,是纳税筹划的方法和手段走入误区。
追求经济利
益是经济主体的必然选择。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税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息税前利润=销售数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税后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所得税=(息税前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
当然,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原则。
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运用这个原理时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率最大化,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量最大化,有的企业更偏重短期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会为了长期利润最大化而改变短期的好处。
这些不同的目标既取决于企业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的偏好,也取决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
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目标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宜,它最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情况。
对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讲,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性,追求利润是避免淘汰、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行为的“原动力”。
我们不能以利润目标的某些负面影响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业正常的利润追求。
当然,“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要涵盖所有企业,涵盖所有时期的目标追求。
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务目标,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也同样是—种客观必然。
只有这样在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