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B.迁客骚人是因个人得意和因“外物美丽”而乐,古仁人们是因天下之乐而乐。

C.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D.全文采用了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尽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训练四:整篇训练王导其人[清]陈康祺周顗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①,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①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周顗(yǐ):两晋时大臣、名士。

下文的琅琊王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宰相。

①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①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①戮:同“勠”,并力,勉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举目有江河之.异/何陋之.有B.因相视流涕./临表涕.零C.王导愀然变色.曰/声色.俱厉D.众皆收泪谢.之/长跪而谢.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何 以 济 3.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然⎩⎨⎧颓然.乎其间者 蔚然.而深秀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发⎩⎨⎧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归⎩⎨⎧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溪深而.鱼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行者休于.树之⎩⎨⎧山间之.四时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者⎩⎨⎧名之者.谁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其.西南诸峰 颓然乎其.间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其 西 南 诸 峰 林 壑 尤 美 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琅 琊 也 2.作 亭 者 谁 山 之 僧 智 仙 也 名 之 者 谁 太 守 自 谓 也3.太 守 与 客 来 饮 于 此 饮 少 辄 醉 而 年 又 最 高 故 自 号 曰 醉 翁 也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 .作者在本文中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C .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 .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反复强调“醉”“乐”二字,“醉”为表象,“乐”为实质,最后将“醉”“乐”统一,揭示了文章的“与民同乐”的主旨。

B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出了全文的主旨。

C .本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练,写景时,动静结合,而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D .作者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读来只觉神采飞扬,摇曳生姿,但给人单调重复之感。

训练四:整篇训练兴利赈灾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①。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①殍殣(piǎo jìn):饿死的人。

①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①佛事:佛教,求神拜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术甚备./前人之述备.矣 B .吴人喜竞渡./故五月渡.泸 C .近岁遂著为令./令.初下,群臣进谏 D .因.之以成就民利/因.地制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 岁 两 浙 唯 杭 州 晏 然 民 不 流 徙 皆 文 正 之 惠 也 3.范文正是如何赈灾的?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得⎩⎨⎧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苟⎩⎨⎧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勿相忘 苟.全性命于乱世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之⎩⎨⎧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而⎩⎨⎧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 1.鱼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2.生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欲 也 3.一 箪 食 一 豆 羹 得 之 则 生 弗 得 则 死4.呼 尔 而 与 之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蹴 尔 而 与 之 乞 人 不 屑 也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B .本文强调虽然只有贤者有“舍生取义”的“本心”,但是若其他人坚持不丧失本性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贤者。

C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食物,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本文开头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义重于生”,当两者不可以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2)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这对日常饮食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第一段中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阐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第二段分析达官贵人“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既有自家的原因,又有周济别人的原因。

训练四:整篇训练梁上君子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陈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①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选自《后汉书·陈寔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

①稽颡(qǐ sǎnɡ):叩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止.于梁上/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乃.起自整拂/去后乃.至C.自.投于地/太守自.谓也D.令遗.绢二匹/深追先帝遗.诏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3.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陈寔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步练习郭子仪以国事为重[宋]司马光郭子仪①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①,不相能①,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①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①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注释】①郭子仪:唐代名将,和后文李光弼,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

①牙将:副将。

①不相能:不能和睦相处。

能,和睦,此义只用于“不相能”这个词组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