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朗诵《声腔技巧》说课稿
初等教育系郑晓春
一、说课程
(一)本课程的性质,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朗诵》在初等教育专业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儿童文学欣赏、创作教学以及课外阅读指导和组织文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组织安排和教材教参
1.本课程以职业需求为主线,构建了“基础、技巧、文体”三大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2.理论/实训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
理论与实训的比例为3:7。
3.理论与实训的组织
从“能力本位”出发,每一教学模块都围绕儿童文学作品开展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通过第一课堂的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讲授、角色扮演体验等以及第二课堂及课外的延伸,将能力培养向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构建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4.教材:
以《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作为儿童文学理论的根基,以《朗诵艺术创造》(赵兵,王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作为朗诵理论的根基,以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王晓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为选材的例子,自编讲义,于2010年4月申请校级课题编写立项。
5.教参:
朗诵类:有《师范生表达与训练》、《文学作品朗诵艺术》、《朗诵艺术指要》等10本,儿童文学类:有《儿童文学经典伴读》、《儿童文学新视野》、《儿童文学创作论》等9本,出版时间在2002年—2009年之间。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实施情况和效果
1.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设想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穿“想象”、“体验”、“创造”。
①理论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
优选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材章节,自编教材,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采用最新的理论成果。
②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
第一课堂向课外延伸,进行开放式教学,校内校外、现实网络,拓展教学时空。
③考核方案的创新设计
增加团队参与、模块项目考核以及加分替代项目(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朗诵比赛、主持人比赛)等,体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结合、个人表现和团队表现的结合。
④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设计
增设个性辅导法、情景训练法、视频图像模拟法、角色扮演法。
2.实施的情况:
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采用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切实践行“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机运用了个性辅导法、情景训练法、视频图像模拟法。
3.实施的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优良,体现为:
①课程目标设定科学,既符合学科的性质也符合初教系学生的培养规格要求。
②自编教材着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本学科的感性认识。
近三年学生对朗诵课程的评价结果是优秀。
课程力求体现“应用型”课程模式的特点和建设成果:
①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②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③坚持人本化教学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建设成果:多位同学参加各级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获奖,多位同学参与各级学生干部的竞选成功。
本课程参与课题研究,已立项。
二、说公开课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初等教育系08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1.认知目标:掌握儿童文学作品朗诵声腔技巧,有意识地利用声腔技巧补充、强化朗诵意蕴。
在认知目标的确定上,采用了认知发展由浅入深、定向分阶段特征,在二年级已经学习朗诵基本技巧的前提下,通过补充、强化,产生技巧的同化和顺化。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朗诵艺术语言的鉴赏力、表现力。
在能力目标的确定上,考虑学生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激特性。
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通过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可以达到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表现欲和创造力,在探究新知、分层次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朗诵声腔的审美意识,把握美学尺度,激发学生学习声腔并自觉把它运用到朗诵作品中的情感。
在情感目标上,考虑认知除了信息的接受、编码外,还有信息使用过程。
朗诵是角色适应、角色融合的过程,必须有明确的态度、饱满的情感。
学生年轻、富有朝气、有激情,因此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可以实现情感目标。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诫律,从过于注重机械训练的本身到更多地关注学生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二)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选材一部分来自经典儿童文学,一部分来自小学语文课本。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朗诵的一般技巧,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侧重于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声腔的准确定位,并在学习过程中吸引、强化、印证有声语言。
本节课既是前面内容的演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各种文体朗诵的预备知识,是提高语言艺术的必经途径。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目前国内没有一本专门阐述儿童文学作品朗诵的著作,有些书籍仅仅只涉及了儿童文学作品某一文体的朗诵或只在部分章节泛泛谈及,没有涵盖儿童文学作品的所有文体,理论的探索也不深入。
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实践有着特殊的音象造型和气息声腔技巧。
自编教材能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儿童文学自身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特点和朗诵学的艺术表达手段,在文学与应用语言学中搭起一座桥梁,进行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价值。
根据本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训练学生声腔的表现力。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或者语感不好、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同学来说,这一部分有些难度。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立为用得体、自然、适度的声腔来表现作品角色的性格和情绪。
为了体现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施“教、学、做”合一,我设计了四结合:技巧要领精讲和案例相结合、训练与点评相结合、示范与表演相结合、单项练习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的架构组合上,我遵循三原则:技巧要领的讲解注重理论知识加直接经验;朗诵角色的分析注重抽象思维加形象思维;实训内容的安排注重传授知识加发展智能。
内容设计更多地注重感性基础上的理性顿悟。
利用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声腔的示范,生动的文学片段、有声有色的配音实践、现场的课本剧表演,尽力发掘理论知识的感性基础和实践知识的理性抽象。
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说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技能训练规律的基础上,优选文学作品和影视片断,按照声腔由易到难训练的程序,由鉴赏、模仿、创造到自然运用,通过情景创设、互相合作、交流感受、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示范、表演、赏析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点评法,让学生明确声腔如何与有声语言和谐伴随,
精当的点评对于容量大的实训课是最合适的。
我还运用示范法。
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在短时间提高技能技巧,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的示范。
为了体现主体与主导关系,双边活动有机结合,我运用了赏识教学法:重在鼓励、赏识,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信心增强。
启发式教学:经常以提问和引导等方式向学生生动活泼地传授知识。
共同评议法:采用对话式教学,共同去芜存真,达成共识。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渗透情感教育,我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影视配音、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小学语文课本剧;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互导法,在角色配合的关系中,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
所有这一些,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精美的课件画面唤起了学生无意识的注意;简洁的画面使操作易行;我用口诀的形式将技巧的要领表述清楚。
利用多媒体手段制成的音像教材,能形象地反映出知识从理性回归到感性的过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的习得习惯。
(四)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效果优良,富有特色:1、全员全程参与,教学相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2、体现了口语素质整体协同训练的特点。
3、多种评价方式结合,以评促说,在评价中提高。
学生反馈优良,纷纷表示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今后深化教学改革的构想:
要增设分级式教学。
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必学和选学的教学内容,按学生情况分级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同水平层面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人人“吃饱”,人人受益的目的。
要扩充教学资源。
教学选材更有拓展性、针对性、实用性,教学组织上选用更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毕业与就业无缝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