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课程概论1、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从目标上看: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
从内容上看:选择:生活化的、可感知的、基础的、启蒙的。
不以抽象知识为学习重点。
不以系统性为必然要求。
加工,将内容趣味化、可经验。
直接经验的积累和整理。
从方法上看:保教结合、活动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
与物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可以获得物理经验、与人相互作用获得社会经验。
思考可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从评价来看:评价的目的是诊断与教育、自己与自己比,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质性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结合。
侧重质的评价。
2.《纲要》和《指南》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比较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领域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程》中的语言目标: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规程》中的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规程》中的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纲要》中的艺术领域目标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的范围是什么?答:1、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范围:基本动作:走、跑、跳、钻、爬、攀登等大肌肉动作和生活自理、绘画和手工中的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生活卫生习惯: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安全、保健、自我服务。
良好情绪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
身体器官。
科学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尊重事实和他人的观点,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关爱自然和生命,有初步的资源和环境意识。
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
认识常见的材料和物品的特性、功能;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声、光、电、磁、力、弹性、沉浮、滚动、溶解、天文、颜色的变化等科学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形成初步的数概念:数、量、形、时间、空间。
工具及设计技术探究各种工具的特性及其功能;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验技术设计的关键步骤;发现不同结构与特性的物体及其不同的运动形式。
3、社会领域爱老师、爱朋友: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体验同伴共处的乐趣。
爱集体:遵守幼儿园各种学习、生活、游戏规则。
爱家庭、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认识环境,了解家乡的特产、风景名胜;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知道台湾、香港、澳门是祖国的领土。
爱人民:接触和认识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的情感;认识少数民族、知道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
良好个性: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勇敢、克服困难、诚实、讲文明、有礼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品格和自理能力。
4、语言领域学说普通话,听懂、发音、自然交流、本民族语言。
语言交往能力:学会倾听、敢于与人交谈、在集体中回答问题;讲话语气、语调、面部表情、体态适当;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逐步掌握讲述、谈话、讨论、辩论等语言交流形式。
学习文学作品:学习故事、儿歌、散文等儿童文学作品,参与表演活动,学习续编、改编、创编、仿编故事、儿歌。
早期阅读:有正确的看书姿势和翻阅图书的技能,能讲述图书的主要内容;认读常见的文字、标记;爱护图书;日常生活中渗透语言教育:按成人要求完成任务,运用礼貌语言与人交谈;清楚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回答问题、处理问题;主动学习语言,恰当运用学到的词句。
5、艺术领域绘画:绘画学会使用各种绘画工具、掌握作画的姿势,认识各种颜色;学习用点、线、各种基本图形和涂染等方法,及用涂色、添画、手指画、棉签画、命题画、意愿画等形式表现物体;学习纹样装饰;学习中国画。
手工:纸工:撕纸、折纸、剪纸、染纸、粘贴等基本方法;泥工:学习团圆、压扁、搓、捏、拉,粘接等技法;手工制作: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装饰环境。
养成收拾整理爱护环境。
美术欣赏:欣赏自己、同伴的作品,欣赏画家的美术作品、民间工艺品、建筑物等。
音乐:唱歌:学唱不同性质、不同节拍的歌曲,体会歌曲的强、弱、快、慢及情绪变化;学习有表情地轮唱、领唱、对唱、独唱、表演唱等。
韵律和舞蹈、音乐游戏:简单的韵律动作;可随音乐伴奏玩音乐游戏,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舞蹈的组合。
音乐欣赏:中外名曲、舞蹈表演、感受速度、节奏、强弱的变化。
用面部表情和动作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
打击乐:认识常见的打击乐器,掌握正确的敲击方法、学习齐奏、轮奏及伴奏,初步学会看谱表演。
识谱:初步了解五线谱的基础知识。
4.幼儿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包括比喻启发、故事启发、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点拨启发等。
5.幼儿园教学中的操作法与发现法有什么不同?答:活动操作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
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幼儿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6.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让幼儿主动学习?答:主动学习被定义为:在这种学习中,儿童通过操作物体,通过与他人、思想以及事件产生互动,建构新的理解。
主动学习以四个要素为特征.第一,儿童直接操作物体。
第二,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进行反思。
第三,把儿童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资源。
(内在动机)第四,要让儿童解决问题。
8.如何评价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答:区域活动:1活动区计划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2活动区创设能体现本班近期教育目标3活动区创设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意愿4活动区活动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5教师注重观察、了解孩子6教师支持幼儿自主游戏7幼儿能自主选择活动区活动8幼儿能自主决定活动的内容9幼儿能自主选择、使用玩具和材料10幼儿专注、投入11幼儿自主、愉快12为幼儿提供分享与交流的机会和条件集体教育活动:1教师能认真准备教育活动计划,对教育过程有充分思考2教育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3教育活动目标表述清晰,具体明确,可操作4教育活动内容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5教育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6教育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兴趣7教育活动内容幼儿能够理解,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8物质准备能满足教育活动的需要9幼儿有充分的与活动内容相关的经验准备10教育活动过程认真落实教育目标11教育活动过程思路清晰、层次清晰12教育活动过程体现《纲要》、《指南》所倡导的精神13教育活动过程能兼顾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14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适合教育内容15教育方法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16教育活动过程具有启发性17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反应适时调整教育活动18教师能运用适宜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9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活跃20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进步、有收获生活活动:1生活活动计划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2在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实施有关教育目标,注重保教结合3在生活活动中注重个别指导4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5幼儿有与年龄相符合的自理能力6幼儿自主7幼儿有序户外活动:1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2户外活动计划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3户外活动中做操、集体游戏、自由游戏时间安排合理4幼儿操节及活动安排符合季节特点5幼儿操节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编排合理6户外集体游戏难度适宜,并具有适度挑战性7户外活动器械和材料种类多样8户外活动器械和材料数量充足9户外活动器械和材料适合幼儿发展水平10教师在户外活动中渗透性实施教育目标11教师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活动12教师关注幼儿需要,并予以个别指导13幼儿充分使用户外活动器械和材料14幼儿活动量适度15幼儿体质强健,动作协调16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情绪愉快9.你认为当前学习故事的运用产生了哪些问题?10.国外幼儿园课程模式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答:由于儿童年龄特点,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不像学校的课程那么规范,但基本的模式大致相同。
幼儿园“学科课程”在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普遍使用,有以下特点。
(1)以培养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总目标。
(2)教育、教学工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上课、游戏等过程。
(3)集体上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工作,有完成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学纲要。
(4)把游戏看作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要求教学与游戏应有密切联系,通过游戏帮助儿童学习巩固知识、技能等。
(5)主张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顺序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不仅讲授教材,积极引导儿童的认识活动,而要努力使孩子掌握新教材,并领导活动。
皮亚杰与幼儿园课程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让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发展。
即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同伴互动有助于激发儿童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