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练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曾指出,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
A.惩治腐败
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发展生产力
D.改革开放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B.实用主义的标准
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D.检验真理的标准
3.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
A.政府
B.企业
C.人民群众
D.国家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中国发展的需要
5.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 辅助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基础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7.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
A.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B.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D.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8.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成份是()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股份制经济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理论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10.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多项选择题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
A.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各国实行开放政策的结果
D.世界分工越来越细的产物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
A.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B.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D.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
A.两极称霸的格局已经打破
B.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C.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D.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为()
A.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是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需要
C.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
D.是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各种困难和矛盾的需要
5.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客观依据是:()
A.任何社会人们的富裕程度不可能是一样的
B.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
C.按劳分配以外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D.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