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学案

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学案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能力目标: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1、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2、细胞呼吸的原理的本质3、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课前预学】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生成___________或其它产物,释放出并生成_________的过程。

二.探究影响细胞无氧呼吸的因素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_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确定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2.如果该实验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中含葡萄糖,请猜测可能出现的产物,如何鉴定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产物?3.请画出该实验中的两套实验装置,并解释每个装置各个部分的作用。

【课上悟学】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

某研究小组用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在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更多。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课后反思】你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A 80%以上B 60%C 不到一半D 基本不会本节课你还存在着什么问题?(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__________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

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②__________加入240 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B①__________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加入240 mL的葡萄糖溶液A方法步骤三方法步骤二方法步骤一装置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④__________③__________C方法步骤三方法步骤二方法步骤一装置现象鉴定对象试剂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基本过程以及二者的异同点。

能力目标: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生物学中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问题。

【学习重、难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2、细胞呼吸的原理的本质【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课前预学】1.有氧呼吸:(1):指__________下,通过多种酶催化作用,___________有机物,产生___________,同时释放_______的过程。

细胞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_________内。

2.无氧呼吸:在没有氧气条件下将葡萄糖在细胞的中分解为的过程。

3.能够影响到酶活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4.请画出线粒体的结构并标注出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课堂导学】1.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场所是否需氧终产物放能多少相同点联系__________阶段相同,以后不同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意义3、为什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每个阶段只能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利用结构和功能的观点分析线粒体内膜面积非常大的原因。

4.育种公司现有一批优质的种子,为了让种子在越冬时能保留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来年的萌发率,请同学们根据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为该公司提出一些保存这批种子的可行性的措施。

并解释该措施所依据的原理。

【课堂悟学】课堂检测1人体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 )A.肺泡 B.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2.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水和合成水分别发生在()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B.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C.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3.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是()A. CO2、水、ATPB.丙酮酸、[H]和ATPC.水、[H]、ATPD. CO2、[H]和ATP 4.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的化合物是( )A.乳酸B.二氧化碳C.酒精D.丙酮酸5 、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氧B. 葡萄糖——丙酮酸——氧C. 葡萄糖——氧——水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6、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氧B. 葡萄糖——丙酮酸——氧C. 葡萄糖——氧——水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能力提升】1.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处理的匀浆分别放人甲、乙、丙3个试管中,如图所示,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实验一: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1mol)的葡萄糖溶液,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

(2)实验二: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2mol)的丙酮酸,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

(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一,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

【课后反思】你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A 80%以上B 60%C 不到一半D 基本不会本节课你还存在着什么问题?有氧呼吸总方程式无氧呼吸总方程式(1)(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细胞:4 、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氧B. 葡萄糖——丙酮酸——氧C. 葡萄糖——氧——水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1 、下列反应既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能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D.[H]+O2→H2O2 、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B. 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的参与D. 细胞产生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3 、生物体吸收的O2用于()A. 在线粒体内含成CO2 B. 在细胞质基质中与[H] 结合生成水 C. 部分形成CO2,部分与[H] 结合生成水 D. 在线粒体内与[H] 结合生成水4 、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氧B. 葡萄糖——丙酮酸——氧C. 葡萄糖——氧——水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5 、在四支试管中分虽含有下列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能产生的CO2的是()。

A. 葡萄糖+细胞膜已经破裂的细胞 B. 葡萄糖+线粒体C. 丙酮酸+核糖体D. 丙酮酸+内质网6 、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生物,过一段时间后,仍能生存的是()A. 乳酸菌 B. 蘑菇 C. 白菜 D. 蚯蚓7 、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A. 呼吸作用减弱B. 呼吸作用加强C. 光合作用减弱D. 促进了物质的分解8、把青蛙和小白鼠从25℃的温室中移到5℃的环境中,这两种生物的需氧量变化是()。

A. 两种动物的需氧量都减少B. 两种动物的需氧量都增加C. 青蛙的需氧量减少,小白鼠的需氧量增加D. 青蛙的需氧量增加,小白鼠的需氧量减少9、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的pH 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A. 血浆中乳酸过少B. 血浆中CO2过多C. 血浆中乳酸过多D. 血浆中丙酮酸过多10 、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有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11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A mol CO2,人在正常情况下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可形成CO2()。

A. 7/ 3 A molB. 1/ 12 A molC. 6A molD. 3A mol12 、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若有CO2放出,则可以判断此过程()。

A. 一定是有氧呼吸B. 一定不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C. 一定不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D. 一定是无氧呼吸13 、根据右图不完整的呼吸作用示意图,解答下列问题:(1)图中方格内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选择有关的字母填在题的括号内:①有氧呼吸的途径是___________。

②其中产能最多的是___________阶段。

③产[H]的阶段是___________。

(3)图中A发生的场所是,E表示的物质是。

14、下图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2)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中进行,其他阶段在中进行;(3)若用18O标记C6H12O6,最终在[]中出现标记的18O;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4)⑦、⑧、⑨、⑩分别代表;(5)写出图中形成ATP的反应式;(6)细胞完成图示有氧呼吸过程的最主要意义是。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