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服饰课件

满族服饰课件


•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 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 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 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 唐朝的文献中将其称为“靺鞨”,宋朝、元朝及 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 金,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 一个政权 •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 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 族号,改称“满洲”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 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火墙
根据火炕、暖阁的原理,满人在东北地区 还创造了火墙。清末民国初年的黑龙江省 双城县,“公共处所及富室有于壁间砌 ‘避烈搭’,即火炉之一种,以为冬季御 寒用者。” 众所周知,嘉庆、道光年间, 清朝为解决旗人生计问题,曾先后三次迁 移京城旗人至黑龙江双城,即所谓“京旗 屯垦”。因而,在双城满族聚居区出现的 “避烈搭”,既便不是满人的发明,也一 定是满人广为使用的一种取暖方法。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 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 较窄,四片裁制,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 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 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 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 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 仪。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 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 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成为现代旗袍。旗 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演变
Hale Waihona Puke 火炕满人的火炕虽然渊源于北方的汉民族,但是,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并最 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其一,南西北三面垒炕,或四周皆炕。通常,汉 人的居室多为南北两面垒炕。 相比之下,满族则以三面环炕为主,俗称“万 字炕”。 此外,今人伊郁山在其编著的《吉林满俗研究》 中,把三面炕说成是“满族居室的一个特殊标 志”,。火炕一般采用直洞和花洞两种方法砌筑, 炕面用料又分青砖、土坯、缸碴子、石板块等几 种。炕边设炕沿,多用柞、桦、柳、杏、梨、榆 木,忌用椴木和松木。炕沿上设炕沿牙子,每个 角上雕虎足状立柱,亦称炕沿腿。” 也就是说, 围绕着“万字炕”的居室建筑,已形成一套约定 成俗的规制。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 的黏着语。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满族人通用 汉语。 而且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 ,如“爱新觉 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 “钱”等。全国会满语的人也不到五 十人。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 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 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 了。现代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 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 罗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 爱新觉罗氏了 •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 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 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 隹氏改姓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 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 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 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 之意。
悠车
古时的悠车有的用树枝编成,也有用桦树皮制成的,长1米多, 宽0.6米左右,两头呈半圆形,像“小威呼”一样,“威呼”为 满语,是“小船”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悠车改用椴木或柳木制 成,边沿刷上红色油漆,绘上美丽的花纹,写上各种吉祥如意的 题字,非常美观。满族妇女摇着悠车,哼着悠扬的“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照窗棂,小宝宝闭上眼睛,睡呀睡在梦 中…… “摇篮曲”唱词的内容可以自编,例如,有一首流传在民间的 “摇篮曲”非常好听:“悠喳喳,摇喳喳,宝宝好好睡觉吧;悠 喳喳,摇喳喳,你阿玛出兵发马啦,挎腰刀,骑红马,拉弓射箭 本领大,大花翎子亮顶喳,功劳分给你们爷俩……”“摇篮曲”的 唱词不仅充满了爱意,而且也寄托着母亲的期望。 悠车不仅是满族人民的育儿工具,而且也是女孩子出嫁时的陪 嫁,不过,结婚时不送悠车,等到女儿生孩子后,当姥姥的就要 把悠车送去,姥姥要亲自看到外孙子(女)睡在她亲手安置的悠 车里。外人一定会称赞悠车的颜色和花纹图案新颖,题字的内容 吉祥。这时,当姥姥的就感到心里美滋滋的啦!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 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 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 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 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 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 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 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 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 加婀娜多姿。花盆底鞋也是身份和地位的 象征
普通话
• 普通话是清政权留给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是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文化交融的产物!普 通话是满族人学讲北京汉人的明朝官话 (吴语)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汉语,即满 式汉语!这种满式汉语在当时的汉人看来 是种蹩脚的变味了的汉语。满式汉语后来 通过清政权推广到全国,就成了清政府官 话,民国时经美籍华裔孙文政权投票侥幸 成为了国语,新中国于1955年定名为普通 话,普通话已成为全国人民互相交流的公 共语言。普通话也叫清朝官话,原本是满 族人的满式汉语。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 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 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 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 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 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 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 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 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 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 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 外稳重、文雅。
满族
百科名片
•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
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 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 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 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 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 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 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 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我爱你: bi simbe buyembi (bi是我 si是你 simbe 是把你 buyembi是爱)
比 西姆(轻声) 补耶姆(轻声)比(轻声)
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 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 的。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 和正红旗。后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 旗、镶红旗和镶白旗。按八旗制分隶各旗, 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 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 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 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 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 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满族在其他科学技术上对人类的贡献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最早把几何原 本翻译成满文。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人最早用满文 翻译了周身血脉图。 满族先人世界上最早驯化了大豆 这种农作物。满族先人最早利用大豆 酿造大酱。 满族人最早用白菜腌制酸菜。
最后,教大家说一句满语,当然,也是同学们最想 学的,用于情侣间委婉的告白 那就是 满语 我爱 你
暖阁
满人的火炕虽然渊源于北方的汉民族,但是,它在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已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并最终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其一,南西北三面垒炕,或四周皆炕。通常,汉人 的居室多为南北两面垒炕。 相比之下,满族则以三面环炕为主,俗称“万字 炕”。 此外,今人伊郁山在其编著的《吉林满俗研究》 中,把三面炕说成是“满族居室的一个特殊标 志”,。火炕一般采用直洞和花洞两种方法砌筑, 炕面用料又分青砖、土坯、缸碴子、石板块等几种。 炕边设炕沿,多用柞、桦、柳、杏、梨、榆木,忌 用椴木和松木。炕沿上设炕沿牙子,每个角上雕虎 足状立柱,亦称炕沿腿。” 也就是说,围绕着“万 字炕”的居室建筑,已形成一套约定成俗的规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