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创作课件
漫画
夸张 幻事
扩大和缩小
拉伯雷《巨人传》的卡 冈都亚 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安徒生
粘合
半人半怪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陌生化: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 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 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 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 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 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狄德罗
B、主体即“创造者”: 艺术应创造“理想典范”, 艺术家不应做“纯粹简单 的模仿者、普通自然景色 的抄袭者”,而应该做充 满“理想的、诗意的、自 然的创造者”。
A、想象与联想; 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 的心中之像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 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再现想像 比拟想像 虚构想像
种类
联想:即由此物想到彼物。
种类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联想主义
B、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创造性思维过程 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征: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和创 造性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 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 意间获得结果
《雷雨》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八 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发生 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 家住宅)及一昼夜之内,冲 突集中而强烈。
戏剧家:曹禺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 “梦而死”、“死而生” 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 情节,由于情感真挚, 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 忽略其他而“以假为 真”。
2、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区别: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A、主观的真实:文学提供的“真实”都 被主观化、心灵化;艺术把客体世界变 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 象物。
游记》、《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Hale Waihona Puke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西游记》、《变形记》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 空、猪八戒以及神仙、妖 魔(非现实形象)的结合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 里变成甲壳虫(非现实形 象)与周围其他人(现实 形象)的结合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A、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艺术生产者。 他具有主体性,是自由自觉的创造者。 B、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 评价者和创造者。 C、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
1、对文学创造客体的种种解释: A、客体即“自然”说:
模仿论
古希腊传统: 文学模仿此岸世界
作家刘白羽
B、诗艺的真实: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 把握客体世界,必然要讲究“诗艺”,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 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
摄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
艺术真实
一、认识与艺术 文学创造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 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 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 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其价值取向是求“真”,真实性 就成为衡量文学创造的成就的首 要标准。
巴尔扎克论真实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 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 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歌德、黑格尔
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的 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自然。
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 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C、主体即“旁观者”:古希腊的毕 达哥拉斯和后来的康德等人都认为, 艺术主体应是一位与现实对象无利害 关系的、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 即旁观者。该说正确地看到了艺术创 造的非功利性,但否认了艺术家是血 肉之躯。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 一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惟一源泉
A、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文学创造的唯 一源泉; B、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 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钱锺书对旧知识 分子的体验、张承志对黄河的体验
Honore de Balzac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 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 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 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以 假定性的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 认识和感悟; A、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 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 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D、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
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 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
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
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 心理能力
3、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 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 在动力。 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 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 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 等心理活动,以各种构思方式,孕 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系列和 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艾青
假定的真实
B、假定性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 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
B、技巧运用:运用一系列的写作手法,如肖像、 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 烘托、对比、详略的运用等等。
2、两种操作风格:即兴与推敲
即兴:就是乘兴创作,即作家兴会来临,迅
速地创作出作品。
产生的条件: 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适当的创作气氛和契机; 突然爆发基于长久酝酿; 即兴还与作家个人的能力有关,水平不同的作家 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
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贯穿始终
《尚书· 尧典》 :“诗言志” 《乐记》:“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吟咏情性也”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曹雪芹写刘姥姥
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 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 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就是把构思转化成作品 的阶段。一般称作艺术传达阶段。
1、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A、语词提炼:寻找最准确的语言符号, 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 确、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如王安石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语词提炼的任务:准确、鲜明、生动地传 达对象;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它是作家心灵的蓦然的领悟; 它是作家独特眼光的凝聚; 它是外在事物机缘的某一突出点与作 家内心体验的契合; 它是把新成分注入对象中,从而在知 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发现的意义: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 进入创造过程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 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 学作品,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毕达哥拉斯
“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 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 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 是旁观者。”
D、主体即“移情者”:
立普斯: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
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 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 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 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 “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 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 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过程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 、材料储备:就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各种 刺激和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或记 录下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作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2、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 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 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 独特感知。
B、推敲:指作家反复琢磨作品的各个方 面,以求准确地表情达意。 范围
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
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即兴和推敲的结合
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 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 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 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 修改中以形象的内在物理和自我的中心意念来统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 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 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 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 人。”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史达尔夫人、列夫· 托尔斯泰
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 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 “内心的东西”。 托尔斯泰: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 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