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界定与分类第二节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

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

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

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

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文学并立即参与创作。

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

因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变异性形成的外在因素:因为民族、地理,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风情、语言、气候、景物、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

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

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

四、民间文学的传承性1、传承性的涵义以及表现: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

正是这些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2、传承性形成的原因: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

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

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①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和固定的情节要素,不断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区的民作中。

②从形式上看:民间故事的流传依靠的是大脑的记忆,对于非常庞大的篇章,主要是有程序化的结构或语言,帮助记忆,帮助流传。

③从结构上看:有一些固定的深层模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

综合性特征:立体性特征综合性的特点:立体性特点段宝林1981首先提出了立体性的概念,分为六点:1、异文多。

多个层面、多个时代的影像都有体现。

2、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

3、民间文学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性。

4、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

5、民间文学的内容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多种科学价值,是立体的。

6、从民间文学的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

第三节民间文学的功能和价值一、民间文学的功能(实用性功能):1、劳动生产;2、社会生活;3、政治斗争;4、传播知识。

二、民间文学的价值1、认识价值:①民间文学与民众历史;②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③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④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理;2、艺术价值①民间文学是一种直面生活的艺术。

②民间文学具有灵活简便的艺术形式③民间文学采用形象鲜活的语言④民间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及神话学一、神话概论1、神话的定义: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定义有上百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神话”是一种神圣的、真实的、信仰中的幻想故事。

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 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 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

神话就是一种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代表著这个民族内部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行为规范。

每一个民族都会参考自己的民族神话,采取各自独特面对世界的态度2、神话的起源: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人类氏族社会,其最早出现大约在五万年至一万年以前,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母权制氏族社会。

这一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氏族社会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为神话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3、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创世神话要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及洪水遗民等方面的内容。

(2)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

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像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3)英雄神话:如战争英雄、文化英雄等。

4、神话的流传和保存:(1)书面、史书、文艺书;(2)考古:从考古挖出来的画中,发现古人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3)口头。

二、神话学及神话学派别:1、古希腊哲学家对神话的论述(1)“隐喻说”(2)“历史化”理论2、维柯神话哲学3、“太阳神话理论”4、人类学派5、功能学派6、神话——仪式学派三、母题分类法1、母题分类法的界定2、母题分类法的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概况一、创世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起源以及洪水移民等方面的内容。

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1、世界的起源(1)尸化(巨人化生神话)这一类型的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2)神创;瑶族:密洛陀阿昌族:遮帕麻遮米麻(3)卵生。

2、人类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种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1)自然生人:人是从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

体现出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图腾崇拜”这一原始观念。

(2)大神造人(3)毁灭-重创: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重建。

二、自然神话自然神话也被称为解释性神话。

它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来历的神话。

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的起因和形状的神话解释。

(1)日月星辰神话;(2)雷电地震神话;(3)春夏秋冬神话。

三、社会生活神话1、文化英雄神话:这是原始初民讲述人类最早的创造发明的神话。

2、治水神话:最典型的是鲧禹治水。

3、逐日、射日神话。

4、盗火神话5、战争英雄神话。

汉族部族战争神话以“黄帝蚩尤之战”最有代表性。

第三节神话的基本特征一、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早在古远的人类史前时期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而且还创立了一些具有母题功能和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文本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而意蕴层又有三个侧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多维性”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可以表现神话的思维。

二、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

神话由于产生的时期相对久远和封闭,同时涉及到氏族整体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各个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三、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四、从从艺术手段上看,联想是神话构思的核心。

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神话创作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

原始想象主要依靠联想。

五、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

神话作为特定群体的文化象征,具有民族性。

而神话的神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民族性特征。

第四节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一、神话的文化史价值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它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

二、神话的审美价值第一,庄严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三、神话研究概况:现代神话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903-1923)(2)奠基阶段(1923-1937)(3)拓展阶段(1937-1949)(4)低谷阶段(1950-1978)(5)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第三章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民间传说的定义:民间传说是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