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教案示例11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内容简析】《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准备】教具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江上。

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

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②“催”是什么意思?③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剑呢?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

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再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习第1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刂”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

(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

)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不能。

“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

“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

“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

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

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不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

(结合“慌”和“忙”的“忄”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自读课文,领悟寓意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怎样?……)3.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

可他却不明白。

(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

)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5.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长【内容简析】《揠苗助长》讲一个种田人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禾苗最后全枯死的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有感情地自读自悟自演。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并讲出“喘气、巴望、精疲力竭、一大截、揠苗助长”的意思。

2.联系课文,认真读懂每一句话,训练理解句子的能力。

3.懂得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读懂词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播放《揠苗助长》录像。

看完以后,你要告诉我这则寓言讲了什么内容。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二、学习《揠苗助长》1.释题:“揠”是拔,“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

“长”读zhang,不读cheng。

2.检查预习,扫读生字词。

要求借助拼音拼读生字后自由读课文。

提示几个生字的笔画和写法。

焦急筋疲力竭喘气枯死3.提难问疑。

(1)指名提难问疑。

a.“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b.《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c.《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盼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盼望”是殷切地期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

“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

”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竭”说明了什么?“筋疲力竭”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竭。

”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三、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我们受益匪浅,不光明白了这则寓言中所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四、引申课外阅读1.介绍成语。

除了今天教给你们的这个成语,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成语。

请同学们把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成语一起大声读出来,好吗?2.推荐书籍。

这么多的成语,有好多我们现在还是只知其词,不知其意。

想更多地去了解这些成语故事,老师介绍你们去新华书店和学校的图书馆走一走、看一看,这本《新编成语故事》(出示书籍)就是老师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找到的。

相信到了那里,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