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百花园”组成。
课文前面的导航提示.简要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注意事项。
四篇课文都是人物故事。
《张衡》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捞铁牛》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揠苗助长》讲一个种田人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禾苗最后全枯死的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课文写的是英国人布斯看到扫地机扫地时会扬起灰尘.想要发明一种不扬起灰尘的扫地机.回到家后经过反复试验也没有成功.后来受到他妈妈的启发.反过来试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的事。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4.指导学生认识字词的方法。
学会自己积累名言警句。
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勤思考。
学会说话要有条理。
学会自己搜集资料.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朗读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真正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
3.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难点;1.教育学生大胆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3.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4.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四.教学措施;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六.课时划分;预习9.10课.1课时。
学习第9课1课时.学习第10课1课时。
预习11.12课.1课时。
学习11课1课时.学习第12课时1课时。
语文百花园三4课时。
测试讲评2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课时教学内容;检查学生第课.第课的预习情况。
预习要求;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本上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它读好。
2.通过再次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简介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4.其他作业;第课第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交流其他作业;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分小组批改。
四.作业。
课下朗读这两篇课文。
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张衡》教材分析;本文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录.铜.坛.凸.洛.骗.廷.卓.贡;要求会写的字有;杰.吉.征.兆.记.录.研.究.析.仪.状.酒.坛.贡.献;要求掌握的词语有;杰出.吉利.征兆.记录.研究.分析.仪器.形状.酒坛.贡献。
3.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课文重点;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张衡是怎么发明地动仪的。
感情朗读训练点;第1-4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你想对张衡说些什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录音机.小黑板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张衡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展示成果。
出示地动仪图片。
问;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地动仪的?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1.范读或录音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默读课文.任务;[1]张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明地动仪的?用横线画出。
[2]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读后小组讨论.指名说。
][3]地动仪发明后.人们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学生读后回答。
[4]张衡发明地动仪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说一说杰出的意思。
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地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怎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第三段。
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地震的。
会怎么做。
张衡是怎么看地震的.他是怎么做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你觉得当时的人们会怎样对张衡说。
张衡会怎么做。
第四段。
指名读这一段.说一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写地动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整体.后部分。
在介绍部分时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下面我们替张衡来介绍一下.先介绍样子.在介绍作用。
你觉得当时的人们会怎么对张衡说。
学习剩余的部分。
发生了地震.人们没有震感.人们会怎么对张衡说。
有人骑着快马.来报告时.会如何报告.人们又会怎么对张衡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动仪有什么意义。
齐读最后一段。
学习第4自然段.来介绍一下自己喜爱的小物件。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齐读。
2.学生指出难写的字。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4.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
配套练习。
配套练习板书设计;张衡相信科学多动脑.勤动手[生字条]第3课时教学内容;捞铁牛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进了河底的淤泥里.和尚怀丙主动提出打捞铁牛;再讲怀丙做了哪些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是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捞.拴.陷.丙.潜.绳.绑.铲;要求会写的字有;府.拴.陷.修.笨.尚.性.舱.划.稳.料.跨.绳.绑.拖;要求掌握的词语有;河中府.拴浮桥.陷在.重修.笨重.和尚.水性.船舱.划[船].停稳.木料.跨在.绳子.绑在.拖上岸。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真正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课文重点;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感情朗读训练点;读说结合训练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录音机.小黑板学生准备;在家做水的浮力的实验教学过程;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
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习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
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习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