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优选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
优选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
1、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 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 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 境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 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 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 认识“黄河”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 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 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 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 六十公里。
读准字音
山巅( diān ) 澎湃( péng ) 赞歌( zàn ) 屏障( zhàng ) 气魄( pò ) 宛转( wǎn )
学习重难点
1、调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 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 伟大精神的内涵。
2、通过诗歌诵读体会诗歌蕴含 的感情。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 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 家。主要著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 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 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 《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 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资料链接
《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的合唱音乐 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分为 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 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
光未然
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 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 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 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但是,中华儿 女不甘受屈辱,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 动的高潮!同年,光未然在延安途中亲历黄 河的险峡怒涛,萌动了为黄河放歌的诗情。 后受冼星海之约,写出长诗《黄河吟》。
颂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 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 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作者在“绘黄河”部分从 哪些方面描绘黄河的?描绘出黄河 的什么特点?
滚滚、惊涛澎湃、 万丈狂澜表现了黄河气 势汹涌;掀起、结、奔 向、劈成表现了黄河力 量之大;宛转,九曲连 环表现了黄河外形特点。
8、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 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 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 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 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 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 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 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2)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3)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6、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 族的发源地,中华 文化在黄河流域产 生、发展、壮大。 黄河哺育滋养了世 代炎黄子孙。
7、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 的屏障”,侧重从中华民 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 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 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 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 的堡垒。
4、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 “你”,直接抒情。 比喻—— “摇篮”,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发祥地;“屏障 ” ,指出黄河对中华 民族的保卫作用;“臂膀”,体现了黄 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排比—— “啊!黄河!”抒情的内容 形成排比,气势宏大。
5、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哺育( 狂澜( 发源( 滋长( 劈成(
bǔ ) lán ) yuán ) zī ) pī )
整体感知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直奔东南
中华民族的摇篮 增 发
惊涛澎湃
强扬
望
是 中华民族的屏障
浊流宛转
民民 族族
观精
力劈中原
千万条铁的臂膀 念 神
课文讲解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 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优选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第六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 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 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 国情感。
3、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 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黄河一泻万丈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 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 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以英雄的气概和坚 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