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做守法公民综合创新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1.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法治国家 B.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增强法治观念 D人人遵法守法( )2.实行依法治国,关键是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B.公民依法办事C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D.以德治国( )3.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是A树立奉献精神 B.树立法制观念 C树立合作意识 D树立维权意识( ) 4.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下列哪两部法律是党和国家专门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而颁布的法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时刻与我们相伴。
这一浅显的说法告诉我们这个深刻的道理A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B.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 C.生活离不开法律 D.违法的人需要学法( )6.九年级(3)班几个同学就有关“依法治国”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建设法治国家,就要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②实行依法治国,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生活在法治国家,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④依法治国是大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
这说明A法治建设比道德建设更重要 B依法治国要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加强诚信教育比法治教育更重要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 )8.下面漫画中的小学生(学生考38分,老师叫明天去测智商,如果低的话,就要转学)A.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B.学习不好,因为其智商比较低C.应该听取老师的建议,自动转学D.应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9.20XX年12月18日法制网载文指出,“人的一生都免不了和税收打交道”,税收上系国家兴衰、政权稳固和社会正义,下系国民福利和财产权的保护,是各国立宪的重要内容。
而我国有关税收基本原则和基本征纳制度等问题至今仍未明确立法,财税领域很大程度上“无法可依”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法治建设的“瓶颈”。
这说明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0.目前,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婚姻一一“网婚”正成为一种新款游戏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
一些少男少女感情“走火入魔”,不计后果千里迢迢相会梦中的“老公”“老婆”。
20XX 年9月26日的《重庆晚报》便报道了一名“网婚”少女会见“老公,,时被强奸,后邀人报复致人死亡案。
为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应该①制止青少年上网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③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④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本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有人说:“法律使人不敢犯罪,道德使人不愿犯罪。
”这说明①道德比法律更加有效②法律比道德更加有效③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④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新华网合肥20XX年1月30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对全国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批示强调,做好清欠工作关键靠法制。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体现了A.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B.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C.依法治国的本质 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性( )13.下列选项不符合依法治国方略要求的是A十届人大常委会5年立法规划中,共有76件立法项目B.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之前,专门召开了有各界群众代表参加的立法听证会C执法机关依法查封了因生产假药而致人死亡的某制药有限公司D.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某村委会向每户村民收取100元村容建设费( )14.从20XX年起,国家全部免征农业税。
我国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就是变“人收税”为“法收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依法治国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②这项改革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③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④这项改革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开展20XX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
通知明确,此次宣传活动的主题为:“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有利于①提高全民法制素质②提高全社会法制化管理的水平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杜绝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老师:你简直是个废物学生:老师骂学生接受惩罚 )A该学生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B老师是为了我们好,我们不应该小题大做C.自己做的不对时,只能忍气吞声D.青少年法律意识增强,都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17.“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副对联形象地说明①“人治”以言代法,同“法治”是相对立的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杜绝上述滥用权力的现象③“人治,,轻视法律,不依法办事,不利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出现上述情况是难免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20XX年12月2日《工人日报》报道,时下,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是在有的地方贯彻实施信访条例不力,信访对群众来说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有的地方或部门对群众的信访案件重视不够,或以“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好解决,我们正在研究解决,请你再等一等”为由搪塞,或层层批转,不给落实,让群众求告无门;有的甚至从中作梗,办“人情案.关系案”或“金钱案”,使问题得不到合理妥善地解决,甚至长期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群众反复越级上访,矛盾越积越深,最终产生对立情绪。
这些地方或部门①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违背依法行政的原则③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违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A.①⑦④ B.④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面漫画中的行为告诉我们(一群小朋友,在树上玩耍)A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B.应该依法维护合法权益C应该坚持依法治国D.必须制定新的法律,实行严打( )20.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专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50%的人有过被校内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
这些学生遇到侵害时虽然感到气愤,但惊慌失措,紧张害怕,自认倒霉,很少报案或告诉家长、老师。
假如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应该A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B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C.多找些人进行报复 D.寻求法律的保护,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简答题1.镜头一:大鹏独自在家太闷,就上网,开始是玩游戏,后来玩腻了,便打开成人网站看起来。
大鹏的做法对吗?为什么?镜头二:虹虹到自选商场购物,看见一个饰物很精致,趁售货员不在意,悄悄拿了放进自己的书包,若无其事地走出商场。
虹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镜头三:小可听了税法宣传员的动员,回家后,劝爸爸买东西时记住索要发票。
爸爸说:“我们要发票干啥?又不能报销。
”小可告诉爸爸:“这是避免商家偷税、漏税的好办法,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嘛。
” 小可的说法对吗?为什么?镜头四:雨轩随老师、同学到一处旅游胜地秋游。
当见到一棵古树上刻有人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拿出小刀在树上刻上自己的大名,然后满意地离开。
雨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据报道,成阳一省重点中学重点班的一名17岁中学生持刀杀死一人。
那学生虽已戴上手铐,但很久不知道他犯下的事会带给他什么后果,他还盼着快点开庭,好早点完事返校读书。
同样,他的父亲很乐意面对采访镜头,有问必答,他也说等开完庭“娃好回学校念书”。
还有,这名中学生的同学们很想救自己的同学,他们通过电话及手机短信向报道这件事的记者求情,求记者为这位同学减刑。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解决上述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3.少年犯周某,现年16岁,因抢劫被捕入狱。
他原本在校学习,学习成绩不错,后来因老师的一次错误批评,他觉得委屈,开始旷课逃学,抽烟、喝酒,甚至打架。
这令学校老师很恼火,据周某说他曾被赶出教室3次。
后来他转到另一所中学,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老师不闻不问,同学不冷不热,还不时听到一些老师的冷言冷语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
从此以后,他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多余的人,就再也没有了改正的决心,无心学习,整天跟“哥们儿”一起,放肆地打架、偷盗、抢劫,直至最后把自己送进监狱。
(1)周某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上述材料启示我们,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怎么做?三、辨析题中央电视台面向社会评出10大“最缺乏公德”的行为。
消息传到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们议论开了。
小王说:“缺乏社会公德主要是因为教育没抓好。
”小李说:“缺乏社会公德主要是法制没健全。
”小张说:“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
”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四、分析说明题20XX年9月7日《无锡日报》报道,中国·无锡“法治建设”论坛昨天开幕,为期两天的论坛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主题开展研讨。
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无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有力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无锡始终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以法治为导向,以建设法治无锡为目标,从“树理念、建制度、抓建设、重实效,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三个文明”建设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杨卫泽说,回顾近年来的发展,我们深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法治城市的灵魂,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建设法治城市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建设法治城市的动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城市的重点,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建设法治城市的基础。
实践证明,法治是无锡过去取得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经验,也必将是今后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法宝。
杨卫泽指出,在无锡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征程中,无锡将牢固坚持法治导向,立足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全面推进法治无锡建设,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成法治城市。
围绕这一目标,无锡将采取11项积极措施:重点抓好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力促进司法公平和正义,切实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努力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着力加强司法和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继续推进“平安无锡’’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江苏”合格县 (市、区)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