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
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
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
(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
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
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表一列出了1993年到2004年这10年中国GDP的增长情况,从表中可大致看出GDP的年增长速度是逐年增加的,虽然在2000年以前GDP也是增加的,但是与2000年以后相比,增加速度明显不如200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引发了国内一轮经济结构转型的热潮,从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表2:经济普查后的2004年GDP三次产业结构修订情况
2004年GDP重新核算后,与年快报数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第一产业比重由原来的15.2%下降到13.1%,下降了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由原来的52.9%下降到46.2%,下降了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原来的31.9%上升到40.7%,上升了8.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中国大幅度介入世界经济之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由上面两个表格及其结论,我们不难得出,中国加入WTO之后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长。
英文《中国日报》6月29日评论版头条:经受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经济,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从上到下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如此统一,重视程度如此之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经济工作最突出的任务。
(引用)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
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能源矿产需求全球首位,但自给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强度高,中国的碳排放承诺使得现有的能源使用效率和工业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人口结构面临拐点,用工短缺现象出现、劳动成本开始上升。
对于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中国经济来说,要长久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避免经济出
现大的波动,就必须改弦易辙,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让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所以,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结论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而现今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耽误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正处于“调整结构”的风口浪尖上。
无疑,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将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扩大进口贸易,进而对推动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调整、生产格局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还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幅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
每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都带来了产业革命、带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变革。
在经济危机中抓住机遇,在科技创新方面点拨优势,并且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受气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 (1993~2004)
[2] 《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3]陈平李广众《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