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特色学校创建的思考
邝力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
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只有有了特色,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所以人们都热切
地追寻着自己的特色。
无论从一个国家到一个省到一个市再到一个县
乃至一个镇一个村一个体经营户甚至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已的特色,否则终将会默默无闻甚至消亡。
办学也是如此。
学校如果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那么什么叫“特色学校”呢?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是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协调发
展后而外显的整体强势素养,是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文化感同身受后而在自我言行方面的某些强势自觉,是学生在立足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强势智慧的强势发展。
特色学校五大特点:
一、“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全方位渗透。
一所学校的办学
理念似血液一般流淌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学校的管理方略、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所体现的
都是学校办学理念这个魂,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
社会,师生的言行无一不是这一理念的形象展示。
当我们从学校师生的言谈举止、学习劳动、待人接物、情感态度等方面很明显地感受到
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内化、增值,并且已成为了师生多方面自觉的
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所学校离特色学校为期不远。
二、“特色”是学生个性的突出发展。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是
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职责,是任何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要摆在
核心位置的工作。
这个共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有普遍性的,当每一所学校都仅仅追求这个核心价值取向的时候,哪怕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寻常的做法,恐怕都不能称其为特色学校。
只有当一所学校在发展学生个性上颇有建树,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
开发,并且这些强势智能已经转化成为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
才能称其为特色鲜明。
三、“特色”的载体是学生。
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这
个学校教育的“产品”质量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这个“产品”有特色,才可以说学校教育有特色。
而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校
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建设、后勤服务建
设等都是为这个终端“产品”服务的。
搞好这些建设仅是手段,不是目的,仅是途径,不是结果。
我们如果把这些建设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
目标,那是舍本逐末之举,那是只求表象的热闹之举。
我们要拨开云彩,看清天空,要以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发展之特色来分析学校特色,
要看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及综合人
文素养等方面中某些方面的强势凸显程度。
切忌抛开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终端产品”谈特色学校。
四、“特色”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特色学校如果从空间上
讲,它应该是就整个学校的特色而言的,是一所学校的学生显现出来的不同于其它学校的有利于学生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
因此,它必然是整体凸显的,是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在自己的言行中所外显
的某些方面的强势自觉,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内化并外释为超出一般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行为。
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的学校,肯定不是特色学校;那些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名校人才的学校,也一定不是特色学校。
换言之,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少部分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全校学生因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意志、品质都得到
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高分数而“特”,而是所有学生“各取所需”的进步而“特”。
学生在一些方面的整体优势不明显,一定不是
特色学校。
五、“特色”有一个自然积淀的过程。
特色似陈年老酒,如果这酒
能香飘千里,名扬四海,它必定经历了多年的窖藏。
特色学校它也有
一个窖藏酝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溶
释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促使师生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认知结构,内化并顺应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特色文化精神。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过师生对特色文化的认同、顺应、放大、增值过程后,才有渐成特色的可能。
特色学校不是
贴的标签,不是鸡尾酒可以勾兑,没有一个自然的沉淀过程,没有一
个酝酿过程,特色是“特”不起来的。
创建特色学校两大误区:
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是内涵不够特色来凑。
把所谓的特色当做
标签,想往哪儿贴就往哪儿贴,想怎么贴就怎么贴;把所谓的特色当
做装饰品,供人参观时的摆设;把所谓的特色当做汇报时的“重点”、宣传表演时的“亮点”。
这在小学的特色建设中表现尤为突出。
不少学
校以为,特色建设能够一俊遮百丑。
二是特色建设就是“人无我有”。
大家都在搞“京剧进校园”,我不凑这个热闹,我“另辟蹊径”,搞“花鼓戏进校园”,你们不会唱,我们学校会哼,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你
搞象棋已经多年了,我不跟在你的后面,要超过你不容易,我要搞四
周的学校都没有的项目——国际象棋,还可以和国际接轨;你研究“水文化”,我就挖掘“桥文化”;你开辟“茶农场”,我就建“手工基地”……不少学校以为,特色建设就是搞一个项目、开展一项活动,那么就搞
一个别人没有的项目、开展一个别人没有开展过的活动。
三是特色建设就是“校园文化”。
如果搞“水文化”,学校的每一面墙上流动着“水文化”;如果是“茶农场”,学校的每一面墙上飘荡着“茶文化”;如果搞“黄梅戏”,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宣传栏都被“黄梅戏”占领了……这种把校园文化简单化的做法在不少学校存在着。
在操作上存在误区。
一是集中精力、财力、人力做好一件事。
一
个“项目”引进来了,要能立足,需要大量的时间、财力和人力。
不少
学校借“特色建设”之名,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使得学校各项工
作的发展不均衡,出现了热了一头、冷了多头的现象。
二是急于比赛、表演。
这种特色建设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不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还
为了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于是,不少学校时不时地组织小分队
参加各类比赛,用少数人的成绩来展示特色建设的成果。
与此同时,
急于宣传扩大影响,急于出书总结“成果”。
殊不知,“特色”也是“慢的艺术”。
三是基本借助外力搞“特色”。
不少“项目”的专业性很强,有些学校不得不依靠专业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地来校指导。
比如“昆曲”,很少有教师会唱,现在的青年教师也未必喜欢,为了把昆曲搞
成特色,有些学校不得不请专业演员做辅导教师,而且面无法铺开,
只能限于少数师生。
特色学校是伴随新课程的发展而日渐成熟的一个关于学校发展方
向的提法,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航标,是学校教育价值追求取向百花齐放时代到来的征兆,是真正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来临的曙光。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特色学校的本质和内涵,摒弃
热闹与浮华,追求本真和实在,走出特色学校建设的误区,定位好学
校的特色,营造良好的特色文化氛围,多做“窖藏”与“酝酿”的工作,追求特色,但不急功近利,打造特色,但不故弄玄虚。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进行特色学校的建设,为的是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最终归宿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终身发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