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牡丹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牡丹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牡丹皮(《本经》)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多系栽培。

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

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

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或粉砂壤土最宜生长。

味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炭功效凉血止血。

临床用名有牡丹皮、牡丹皮炭。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辛,寒。

主治寒热,中风,契从,痉,惊痫,邪气,除徵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治痈疮。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主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性论》: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膝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女人冷热血气。

《开宝本草》: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类法象》: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

犀角地黄汤中之一味也。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辛。

阴中微阳。

辛苦微寒,无毒。

手厥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

《珍》云:惊骨蒸。

《本草》云: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

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

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之气,腰痛,风噤,癫疾。

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

叶为阳,发生;花为阴,成实;丹为赤,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

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阴,手少阳,治有汗骨蒸也。

《本草衍义补遗》:苦辛,阴中寒阳,厥阴足少阴之药,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及治无汗骨蒸。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

是犀角地黄汤中一味也。

《主治秘诀》云:辛、苦,阴中阳也。

凉骨热。

《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

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

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

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

此乃千载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

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本草经疏》:牡丹皮禀季春之气,而兼得乎木之性,阴中微阳,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其色赤而象火,故入手少阴、厥阴,足厥阴,亦入足少阴经。

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

寒热者,阴虚血热之候也。

中风瘈疭,痉惊痫,皆因阴虚内热,荣血不足之故。

热去则血凉,凉则新血生阴气复,阴气复则火不炎,而无热生风之证矣,故悉主之。

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

辛能行血,苦能泄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癥坚瘀血留舍肠胃,脏属阴而藏精,喜清而恶热,热除则五脏自安矣。

《别录》并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者,泄热凉血之功也。

甄权又主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此皆血因热而枯之候也。

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无汗,及小儿天行痘疮血热。

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亦此意也。

忌胡荽。

赤花者利,白花者补。

简误:牡丹皮,本入血凉血之药,然能行血。

凡妇人血崩,乃经行过期不净,并忌与行血药同用。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寒。

阴中微阳。

无毒。

经入足肾少阴,及手厥阴包络。

忌葫蒜,畏菟丝。

凉骨蒸不遗,止吐衄必用。

除癥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中,散冷热血气攻作于生产后。

仍主神志不足,更调经水欠匀。

治风痫定搐止惊,疗痈肿排脓住痛。

谟按:牡牝乃天地称,牡则为群花首。

花为阴成实,叶为阳发生。

丹系赤色象离,阴中之火能泻。

故丹溪云:地骨皮治有汗骨蒸,牡丹皮治无汗骨蒸。

盖有见于此尔。

《本经》又云:主神志不足。

神不足,手少阴也;志不足,足少阴也。

张仲景八味丸用者,又非主于斯乎。

《本草乘雅》:牡,门户枢。

丹,英华色也。

取象与色,当入足少阴厥阴。

以少阳经主枢,府主决断,厥阴肝主色,主筋,主藏魂,主藏血,主谋虑故也。

牡丹精胜者色,辛发者味,宣气散生者性,合鼓吾身风大,以全木德者也。

故主中风寒热,瘈疭惊痫,痈肿疮疡,谓外来风气使然亦可。

谓身风大不及亦可。

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固肝主藏血,坚瘀留碍,则非所应藏物矣。

所当决而断之,安五藏,美颜色,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安而后能虑,枢机其神乎。

《药性解》:牡丹皮,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肝经。

治一切冷热气血凝滞、吐衄血瘀积血、跌扑伤血、产后恶血,通月经,除风痹,催产难。

畏菟丝子,忌蒜。

按:丹皮主用,无非辛温之功。

禹锡等言其治冷,当矣。

《本草》曰性寒,不亦误耶。

夫肝为血舍,丹皮乃血剂,固宜入之。

本功专主行血,不能补血,而东垣以此治无汗骨蒸,六味丸及补心丹皆用之,盖以血患火烁则枯、患气郁则新者不生。

此剂苦能泻阴火,辛能疏结气,故为血分要药。

《药鉴》: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也,无毒。

凉骨蒸灵丹,止吐衄神方。

惟其苦也,故除癥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之中。

惟其辛也,故散冷热血气收作于生产之后。

月水欠匀者,服之即调。

风痫时搐者,用之可定。

痈疽用之,消肿住痛。

痘家用之,行血排脓。

清胃汤中止牙疚,快斑饮内散血热,何也?为其养真血而攻坏血,固真气而行结气耳。

又治手少阴神不足,足少阴志不足,故仲景八味丸用之。

孕妇所忌。

《景岳全书》:味辛苦,气微凉,气味俱轻,阴中阳也。

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缓,入足少阴及手厥阴经。

忌葫蒜。

凉骨蒸无汗,散吐衄于血,除产后血滞寒热,祛肠胃蓄血癥坚,仍定神志,通月水,治惊搐风痫,疗痈肿住痛。

总之,性味和缓,原无补性,但其微凉而辛,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

用此者,用其行血滞而不峻。

《本草备要》:泻伏火而补血。

辛甘微寒。

入手足少阴、心、肾。

厥阴。

心包、肝。

泻血中伏火,色丹故入血分,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

世有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故仲景肾气丸用之。

和血凉血而生血,血热则枯,凉则生。

破积血,积瘀不去则新血不生。

通经脉,为吐衄必用之药。

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

治中风五劳,惊痫瘛疭。

筋脉伸缩抽掣为瘛疭,或手足抽掣,口眼歪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软,时发时止为痫。

皆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

除烦热,疗痈疮,凉血。

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

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

按《内经》云: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

畏贝母、菟丝、大黄,忌蒜、胡荽、伏砒。

时珍曰:花白者补,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

《本经逢原》:牡丹皮入手、足少阴厥阴,治血中伏火,故相火胜肾,无汗骨蒸为专药。

《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惊痫等证,以其味辛气窜,能开发陷伏之邪外散。

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

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

王安道云:志不足者,足少阴病也,故仲景肾气丸用之。

后人惟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

又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

有破积生新,引血归经之功,故犀角地黄汤用之。

凡妇人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禁用。

又赤者利血,白兼补气,亦如赤、白芍药之义。

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本草崇原》:牡丹根上生枝,皮色外红紫,内粉白,命名曰牡丹,乃心主血脉之药也。

始生西北,气味辛寒,盖禀金水相生之气化。

寒热中风,瘛疭惊痫。

邪气者,言邪风之气,中于人身,伤其血脉,致身发寒热,而手足瘛疭,面目惊痫。

丹皮禀金气而治血脉之风,不渗灌于络脉,则留舍肠胃,而为癥坚之瘀血,丹皮辛以散之,寒以清之,故主除焉。

花开五色,故安五脏,通调血脉,故疗痈疮。

《本草求真》:[批]泻肾血分实火实热,治无汗骨蒸。

牡丹皮专入心、肾、肝。

辛苦微寒,能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以治三经血中伏火。

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

相火炽则血必枯、必燥、必滞,与火上浮而见为吐、为衄;汪昂曰: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

虚损与风与痰与火相搏,而见五痨惊痫瘛疭;瘛则筋急而缩,疭之则筋缓而伸,或伸或缩,手如拽锯,谓之瘛疭,即俗所谓为搐。

惊则外有所触,心无所生。

痫则卒然昏仆,身软吐痰,时发时止。

五痨:一曰志痨、二曰心痨、三曰思痨、四曰忧痨、五曰疫痨。

瘀结而见疮疡痈毒产难,并无汗滑蒸。

阴虚又兼邪郁,故见无汗骨蒸。

用此不特味辛而散血中之实热,且有凉相火之神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

盖黄柏苦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败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

丹皮赤色象离,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较之黄柏,不啻霄壤矣。

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神不足者手少阴心,志不足者足少阴肾,仲景。

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

《内经》曰: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

但补性少而泄性多,凡虚寒血崩,经行过期不尽者,为并禁焉。

赤者[批]赤丹皮,利血白者[批]白丹皮,兼补气。

《得配本草》:牡丹皮,畏菟丝子、贝母、大黄,忌葱、蒜、胡荽,伏砒。

辛、苦,微寒。

入手足少阴、厥阴经血分。

泻心胞伏火,清膻中正气,除血中内热,退无汗骨蒸。

以其善行血滞,滞去而散热自解。

下胞胎,治惊痫,除瘛疭,疗痈肿,行瘀血。

配防风,治颓疝偏坠。

入辛凉药,领清气以达外窍;入滋肾药,使精神互藏其宅。

胃虚者,酒拌蒸;实热者,生用。

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

以其凉少阴之火。

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

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

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

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

川柏为使,故川柏退邪火之胜剂,勿得以丹皮为稳于川柏,而置川柏于无用也。

《本草经解》:牡丹皮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行地西方之金味,入手术阴肺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寒水太阳经行身之表,而为外藩者也,太阳经虚,则皮毛不密,而外藩不固,表邪外入而寒热矣,其主之者,气寒可以清热,味辛可以散寒解表也。

肝者,风木之脏也,肺金不能制肝,肝风挟浊火而上逆,中风瘈疭惊痫之症生焉,丹皮辛寒益肺平肝,肝不升而肺气降,诸症平矣。

小肠者,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心主血,血热下注,留舍小肠,瘀积成瘕,形坚可徵,丹皮寒可清热,辛可散结,所以入小肠而降瘕也。

五脏,藏精者也,辛寒清血,血清阴足而安脏也。

营血逆于肉里,乃生痈疮,丹皮辛寒,可以散血热,所以和营而疗痈疮也。

《神农本草经读》:丹皮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

心火俱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凡皮秉水气而制火,所以主之。

肝为风脏,中风而言其筋,则为瘈疭;中风而乱其魄,则为惊痫,丹皮得金味以平肝,所以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