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葱白--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葱白--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葱白(《本经》)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

我国各地均有种植。

味辛,性温。

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临床鲜用,名称葱白。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可作汤,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开宝本草》: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二:散伤风阳明头痛之邪,主伤寒阳明下痢之苦。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

《液》云:以通上下之阳也。

《活人书》伤寒头痛如破,连须葱白汤主之。

《心》云:通阳气,辛而甘,气厚味薄,阳也。

发散风邪。

《本草》云:葱实,主明目,补中不足。

其茎白,平。

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

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葱根:主伤寒头痛。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葱白之辛,以通阳气。

《本草纲目》:葱乃释家五荤之一。

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

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

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

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痛立止,更无瘢痕也。

又葱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有捷效。

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

金疮折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热,或锅烙炒热,捣烂敷之,冷即再易,好后不见痕迹,余用此方活人甚众。

又凡人头目重闷疼痛,时珍每用葱叫插入鼻内二三寸,并耳内,气通即便清爽也。

《本草经疏》:葱禀天之阳气,得地之金味,中空象肺,其味辛平,平即凉也,而性无毒。

气厚味薄,升也,阳也。

入手太阴,足厥阴,足阳明经。

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伤寒寒热,邪气并也。

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

伤寒骨肉痛,开始中也。

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

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

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除肝邪气。

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

安中利五脏之功矣。

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简误: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

病已得汗,勿再进。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

味薄气厚,升也,阳也。

同蜜菘菜啖,易致杀人。

若服常山,亦须戒忌。

凡资治疗,务取白根。

入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阴肺脏。

出汗疏通骨节,归目驱逐肝邪。

理霍乱筋转难当,治伤寒头疼如破。

杀鱼肉毒,通大小肠。

散面目肿浮,止心腹急痛。

去喉痹,愈金疮,安妊娠,塞衄血。

脚气贲豚气,连须煎可除;蛇伤蚯蚓伤,和盐音即解。

功专发散,食多神昏。

病属气虚,尤勿沾口。

《本草乘雅》:白根层理,绿茎空中,上达横遍,阳气前通之象也。

方之奇方、急方,剂之宣剂、通剂也。

故主阳气闭塞,致寒风外侮,作汤荡涤之,前通阳气,扬液为汗也。

葱叶离白转大,去根气味更胜,故从根底,直彻巅项。

仲景云:少阴病面赤者,四逆汤加葱白主之。

阴经面赤,谓之戴阳。

葱白不离于阴,以通阴中之阳也。

蕲阳云: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胞。

虽是吹入,实是透出,虽是下通,实是上达。

活人书云:头痛如破者,连根葱白半斤,佐生姜二两,水煮温服。

病头用根,欲从甲乙,直作丙丁,邪始净尽。

深师方云:胎动下血,痛极抢心,葱白煮浓汁饮之,未死即安,已死即出。

葱白虽通阴分之阳,其机轻捷,使邪遽出,无容留碍,故中气无损,娠妊为宜。

宗奭云:葱主发散,多食昏神。

发散心王之邪,其机数数,宁免自伤。

其气开出,当入太阴,其性通明,当入阳明,倘阳明阖机不及者,投之为害不浅。

卒中闷绝,多属阳气闭塞,葱力内开骨节,外达毫窍,下及趺踵,上彻巅顶,可使生阳遍周四大,若出入之神机废弛,无能为矣。

《药性解》:葱白,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肝三经。

善发汗,通骨节,逐肝邪,明眼目,去喉痹,愈金疮,安胎气,止鼻衄,治霍乱转筋,理伤寒头痛,杀鱼肉毒,通大小肠,散面目浮肿,止心腹急疼、脚气、奔豚气。

连须煎可除蛇伤、蚯蚓伤,和盐即解。

按:皮毛腠理,肺所司也;风淫木旺,肝所患也;邪传入里,胃所疾也。

葱白功专发散,又主通中,三经之入,有由来矣。

多食则伐气昏神,虚者戒之。

《景岳全书》:味辛,性温。

善散风寒邪气,通关节,开腠理,主伤寒寒热,天行时疾头痛,筋骨酸疼,行滞气,除霍乱转筋,奔豚脚气,阴邪寒毒,阳气脱陷,心腹疼痛,及虫积气积,饮食毒百药毒,利大小便,下痢下血,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尿血,通乳汁,散乳痈,消痈疽肿毒。

捣罨伤寒结胸,及金疮折伤血瘀血出,疼痛不止。

涂犬伤,亦制蚯蚓毒。

《本草备要》:轻,发表和里;宣,通阳活血。

生辛散,熟甘温。

陶弘景曰:白冷清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

外实中空,肺之菜也。

肺主皮毛,其合阳明,大肠。

故发汗解肌,以通上下阳气。

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并加之以通脉回阳。

益目睛,白睛属肺。

利耳鸣,通二便。

时珍曰:葱管吹盐入玉茎中,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效。

治伤寒头痛,时疾热狂,阴毒腹痛。

阴证厥逆,用葱白安脐上熨之。

气通则血活,气为血帅。

故治吐血衄血,便血痢血,《食医心镜》:葱煮粥食,治赤白痢,薤粥亦良。

折伤血出,火煨研封,止痛无瘢。

乳痈风痹,通乳安胎。

妇人妊娠伤寒,葱白一物汤,发汗而安胎,加生姜亦佳。

《删繁方》合香豉、阿胶,治胎动。

通气故能解毒,杀药毒、鱼肉毒、蚯蚓毒、疯犬毒,诸物皆宜,故曰菜伯,又曰和事草。

取白连须用,亦有用青者。

同蜜食杀人,同枣食令人病。

《百一方》患外痔者,先用木鳖煎汤熏洗,以青葱涎对蜜调敷,其凉如水。

《独行方》:水病足肿,煮汤渍之,日三五度佳。

《本经逢原》:辛温上升,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即《本经》作汤以下主治。

故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香豉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内用葱白,以其辛温通阳气也。

妊娠风邪喘嗽,非葱白、橘皮不除,且能安胎顺气。

金疮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用葱连叶煨熟傅之,冷即频易,其痛立止,更无瘢痕也。

以葱叶专散血气,葱须专行经络,葱花主心痹痛如刀刺,葱子明目,补中气不足。

《得配本草》:忌食蜜。

辛,平、温。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

通阳气而达表,行经络而散寒。

治面目浮肿,心腹急痛。

其根发汗,无微不达。

得紫苏,通血壅;得郁金,治溺血;得川芎,治胎动下血;得乳香,捣涂阴囊肿痛。

配大枣,治霍乱烦躁;配淡豆豉、生姜、盐,熨脐,治大小便闭。

合铅粉,止蛔虫心痛;入粳米粥,治赤白痢疾;和蜜,捣敷;疔疮恶肿;煎生姜饮,治妊人伤寒;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

青热,白冷。

连须用,脚气贲豚,连须煎服;脱阳厥逆,炒熨脐间。

跌扑金疮,炒熟捣烂,乘热涂之,冷即再易。

疮疥水肿,煎叶频洗。

虚气上升者禁用。

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怪症:面上及遍体生疮,光彩如猫眼,绝无脓血,痛痒非常,饮食减少,名曰寒疮。

多将葱、韭拌鸡鱼肉,食之自愈。

《本经疏证》:葱之为物,其下层层紧裹,而色白,其上空中锐末,而色青,其实又含孕两者而白黑,若求象形,于人身舍目又谁似哉?则能补目中不足,无惑矣。

茎,葱之去叶者也;汁,捣全葱而绞出者也。

茎性平,汁性温,则陶隐居白冷青热之说不虚矣。

然其一主发表一主止血者何居?其层层紧裹之中,莫不茎叶悉具,特既出为叶则温,未出内含则平,此其间自有精义,可容思索。

盖内苞者为阳涵于阴,既已透达,则纯乎阳矣。

伤寒寒骨肉痛,是阳气外出,与所中之风寒争而不胜也。

中风面目肿喉痹不通,是阳气为风寒所束缚,欲透达而不能也。

葱茎中饱具从阴达阳之叶,直至根柢,其数难稽,跃跃欲透,而仍未透,乃复中含稠涎,外包紧束,是其发表也。

能使阳仍不离于阴,则与他物之发散异矣。

血亦气之汁,从气而化,随气而行,内阴外阳,上顶下踵,周流灌溉,无有已时,此其常性也。

乃或上而不下,则为吐为衄;下而不上,则为溺为利。

设使邪火内停,正当中焦受气变赤之处,则迫气化血,迫津化血,就近则涌阳明为衄,就便则溜太阳为溺。

葱汁正上下流通出阴贯阳之液,其辛温之性味,又足以驱散内停之邪火,使火者循常,行者复故,是以不特别录著其止溺血,后世且复阐其止衄血矣。

肝者阴中之阳,胎者静中之动,不使阳羁于阴,而肝家留邪,其用在葱之气,不使动阂其静;而胎气不宁,其用在葱之液,能如是则谓其安中利五脏也。

夫可恧焉?葱至难死,任凭藏弃,但置阴处,未曾浥烂,临风日不至枯极,寸根著土,即便森然。

夫生气皆阳气也;死气皆阴气也。

于死阴中得一线生阳,即可栽培扶植,使之回于黍谷,则仲景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用葱之义矣。

盖病至下利圊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一段阴寒景象,仅仅外热面赤身不恶寒数事,可以知阳之未尽,然亦已离根而浮于外矣。

下利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阳之尚不澌灭,亦只一线之烦,而阴寒下盛,逼阳上越,已经昭著,乃均赖难死之葱茎,培种微阳,即以剔去阳中依附,揣情合理,于仲景微意,不既确切而熨贴耶。

特通脉四逆汤证,腹痛者去葱,加芍药,此则犹有说焉。

夫阴经下利,无用芍药者,何则?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灭之,以胃气弱易动故。

故真武汤证,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其他则仅有桃花汤证,腹痛而又下利,于此可见纯阴下利之候,本腹痛也。

盖阴之逼阳,有散有结,论其证则涣散者盛,结聚者微,故其治法,散者直随阳之所在而使生根,不然,则阴阳遂离散矣。

结则尚可破散其阴,冀阳得转而布于其间,较之随地培阳者为犹易也。

此芍药与葱之异致,芍药与葱之性,即可于此识之。

本经别录所载葱之目,有实有茎,有根有汁,是其用各有偏胜,而不得相溷。

仲景用葱凡五处,在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旋覆花汤,皆但曰葱,至言其数,则曰几茎,亦可知即本经之葱茎矣。

而本经其茎已下,别录即紧注之曰葱白,则五方所用,均葱白也。

更夷考本经别录四目,则葱白者,下不连根,上须去管,何则?以别著根而其名为白,则必不兼用其青也。

乃今之用旋覆花汤者,动曰葱管,积习相沿,盖不知何人作俑矣。

旋覆花汤之证,在五脏风寒积聚篇,曰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在妇人杂病篇曰:寸口脉革,妇人半产漏下。

夫革者外兼有余,内纯不足也。

常欲蹈,可见肝之著而气不得条达,不曰渴而曰欲饮,且所欲饮者,不喜寒而喜热,更中插先未苦时句,则令欲蹈时,已不欲热饮,则肝之著非他,乃外寒内热,阴蓄阳,阳不得达耳。

再证之以脉弦而大之革,亦为外阴逼迫,内阳虚备,此犹不以旋覆花去其在内坚韧之阴,葱白通其在内敝疲之阳,以绯帛之新者,和其血络而谁恃哉?故葱之为用,仍是别录除肝中邪气一语,无他甚奥微义,则不用白而用青者,其意究何居耶?《本草新编》:葱白,味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