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蒡子--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牛蒡子--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牛蒡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

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

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

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

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

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

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

降也,阳也。

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

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

吞一粒可出疮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

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

《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

升多于降,阳也。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

藏器主风毒肿,诸瘘。

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

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

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

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

无毒。

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

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

生吞一粒,即出疮头。

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

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

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

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

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

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

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

《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

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

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

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

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

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泻热解毒。

辛平。

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
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

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

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

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

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

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

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

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

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

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

辛苦冷滑。

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

深得表里两解之义。

是以感受风邪热毒。

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

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

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

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

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

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

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
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

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

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