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亚音速翼型和机翼的气动特性

第七章 亚音速翼型和机翼的气动特性


(7-1)
等熵流动中,流体是正压的,即密度只是压强的 函数 或 ;又由于音 速 ,因此
(7-2) 将式(7-2)代入(7-1)得到 (7-3)
定常的欧拉方程为 (7-4) 将式(7-4)中的 代入式(7-3),得到
上式展开为
(7-5) 无旋则存在速度位 满足的方程

且满足
将之代入(7-5),得到可压位流的速度位
前面已经指出,对绕过薄翼型的亚音速流动, 在小扰动条件下,其扰动速度位满足线性的二 阶偏微分方程(7-11)及边界条件(7-24)。 当解得扰动速度位后,代入式(7-18),就可 以算得翼型表面任一点的压强系数,通过积分 就可求得其气动特性如升力、俯仰力矩等。
比较亚音速流的控制方程(7-11)和不可压流的控制方程, 即拉普拉斯方程,可以发现两者仅相差一个常数因子 ;因 此数学上可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将线性方程(7-11)化为 拉普拉斯方程,并将边界条件和压强系数进行相应的变换, 从而建立亚音速流场和不可压流场之间的联系,把亚音速流 问题的求解转化为不可压流问题的求解。
由于压强系数和扰动速度位的 向偏导数 成正 比,不可压流中翼型对气流的扰动,可认为是由 翼型的厚度、弯度和迎角三者所引起扰动的叠加; 而扰动的大小,显然和翼型的厚度、弯度及迎角 的大小成正比(参见第五章薄翼型理论)。根据 这样的原理,(7-29)对应的关系还可再变一下。 将图 7-6 的不可压流翼型的厚度、弯度和迎角, 分别放大 倍,其所引起的扰动速度 也将放大 倍,随之相应的压强系数也必放大 倍,
即 (7-30) 将(7-30)代入(7-29),得到 (7-31) (7-31)表明,流过具有相同厚度和弯度的翼型,在 相同的迎角下,亚音速流的压强系数只要将不可压流 中对应点上的压强系数简单地乘以 就行了( )。 换算关系(7-31)称为普朗特-葛劳渥法则,称为亚音 速压缩性修正因子。
7.3.4 翼型的亚音速气动特性
图 7-1 薄翼型对直匀流的扰动 (a) 直匀流 (b) 有扰动的流动
物体的存在会对流场产生扰动,其速度分量记为 、 、 。所谓小扰动,是指这些扰动速度分 量与来流 相比都很小,即


7.2.1 速度位方程的线化
当大小为 的直匀流流过物体(如机翼)时,流 场上各点的扰动速度分量为 , , ,流场各点 合速度的分量则为 , , ,将它们代 入式(7-6),同时式中的 通过能量方程也可 用 和扰动速度来表示:
如图 7-2,设和分别表示物面上任一点的气流的合 速度和物面的单位法向矢量,则
(7-20) 以下考虑机翼中弧线板上物面边界条件的线化, 记中弧线板的外法线与坐标轴夹角的余弦分别为 ,合速度的分量分别为 由式(7-20)可得
、 、 、 ,

(7-21)
图 7-2 物面边界条件推导用图
设中弧线方程为
此外
为了简单起见,以下小扰动速度上的“‘”号一 律省略,经过整理,速度位方程(7-6)变为
(7-7)
将上式右边各方括号中微量高于一次的项略 去,得到

(7-8)
又假设
不太接近于1,即流动不是跨音速流, 这样 不是微量;进一步假设 不是很大, 即流动不是高超音速流。这样式(7-8)的左边 各项是同一数量级的,与右边各项相比多乘了 一个微量,可以略去。(7-8)成为 (7-9)
由压强系数的定义
(7-13) 式中的当地压强 ,可通过能量方程把它与当地 合速度 联系起来:
利用

代入,上式成为
(7-14) 将之代入式(7-13)得 (7-15)
代入合速度上式写成 (7-16)
可以看到,计算压强系数的公式(7-16)是一个包 含速度平方的复杂公式。假设流动是小扰动,将上 式方括号项按多项式展开,仅保留到 , ,
二次微量,得到 (7-17)
对于薄翼,若只取一次近似, (7-18)
上式就是小扰动假设下线化的压强系数计算公式。 对于旋成体,在零迎角下,在子午面内,径向速度 ,式(7-17)变为
(7-19)
7.2.3 边界条件的线化
边界条件包括远方边界条件和物面边界条件。 远方边界条件就是扰动速度为零。
下面导出小扰动假设下线化的物面边界条件。 定常理想流体的物面边界条件是物面上任一点的 合速度与物面相切,或者说,合速度在物面法线 方向的分量为零。
7.3.1 边界条件的变换
将前方扰动速度必须为零的条件,经(725)变换后仍然满足。以下考虑翼面边界 条件的变换。 将(7-25)代入式(7-24)得到
若令 则
(7-26)
(7-27) 上式表明,采用(7-25)的变换和(7-26),可得到 与不可压流相同形式的边界条件。因此薄翼型亚音速 绕流问题——物面边界条件(7-24)下线化方程(711)的求解,变为相同形式边界条件下拉普拉斯方程 的求解,而后者正是在第五章中所研究过的低速翼型 的气动特性问题。
(7-38)
上式表明,亚音速流动中,对应不可压流中的 机翼的展弦比较亚音速流中机翼的展弦比小, 后掠角则较亚音速流中机翼的后掠角大,但根 梢比不变,如图 7-4 所示。
图 7-4 亚音速和对应不可压机翼平面形状之间的关系
7.4.2 亚音速薄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 矩特性
亚音速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同样可从相 应不可压流中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变换得 到。 对满足(7-38)的亚音速和相应不可压流机翼, 当具有形状相同的翼型,且迎角相同时,(7-34)、 (7-35)和(7-36)可分别写为 (7-39)
(7-35)
由于流过翼型的迎角相同,由式(7-34)
(7-36)
§ 7.4 亚音速薄机翼的气动特 M
性及
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7.4.1 相应机翼形状之间的变换
对于机翼,由(7-25),及
(7-37) 可以在三维情况下将小扰动速度位满足的线性 方程变换成拉普拉斯方程,进而求得相应机翼 之间平面几何参数存在的关系:
(7-40) (7-41)
(7-41)还可写成下列形式

(7-42)
为仿射组合参数

的函数。
(7-39)、(7-40)表明,要计算亚音速流中机 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只要计算其相应的不 可压流中机翼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 (7-42)指出,只要 和 相同,一定平面形 状亚音速机翼的 值就相同。因此,如果把不同 的不同平面形状的无扭转对称翼型的机翼, 按 和 三个组合参数进行实验,并整理图线, 那么将提供任何平面形状机翼在亚音速流中的 值。例如,整理时可先固定一个参数(例如 ) 不变,就可得到
§7.2小扰动线化理论
• 速度位方程线化 • 压强系数线化 • 边界条件线化
飞行器或部件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大都是远前方 直匀来流受到物体的扰动问题。为了适应高速飞 行,需要减少阻力,因此机翼的相对厚度和弯度 都比较小,而且巡航阶段迎角也不大。因此机翼 对流场的扰动,除个别地方以外,总的来说是不 大的,如图7-1所示,这种扰动称为小扰动。现采 用风轴系,轴与远前方未受扰动的直匀流一致, 这样前方来流只在方向有一个速度分量 。
图 7-5 计算单独机翼升力系数图线

式中 和 分别表示迎角为 下亚音速流中 机翼和对应不可压流中机翼的平均气动弦长。将 上两式分别代入式(7-40),并利用式(7-39), 得到相应的两机翼压力中心位置之间的关系为 (7-44)
式中 为压力中心位置的无量纲值: 。由于 无扭转对称翼型的机翼,其压力中心即是焦点。 这样,根据式(7-44),亚音速流中机翼的焦点 相对位置与相应不可压流中机翼的焦点相对位置 之间的关系亦为
(7-43) 的曲线,如图 7-5 横坐标左半边所示。换一个 值又得一组类似曲线,这样就可得到一套计算 亚音速流中机翼的图中机翼后掠角是用翼型的1/2 弦点连线的后掠角 来计算的。 设亚音速流中机翼的压力中心,距该机翼平均 气动弦前缘的X向距离为 对应不可压流中机翼的压力中心距机翼平均 气动弦前缘的 X向距离为
(7-6) 式中音速 可通过能量方程改写成速度的形式, 而速度又可用 表示,因此(7-6)是只包含一 个未知函数的方程,称为全速位方程;由于这 个二阶偏微分方程的系数是 的函数,所以 (7-6)是非线性的。同时不难看出,对不可压 流动( ),(7-6)退化为拉普拉斯方程。
这样,绕物体的可压位流问题,转化为数学 上求解给定边界条件的偏微分方程(7-6)。 由于方程是非线性的,对于有实际意义的物 体形状(如机翼或机身等)的绕流问题,一 般无解析解,可采用如小扰动线化的近似解 法以及数值解法等方法求解。
升力是由压强分布的积分而得到的,而俯仰力矩 和升力只差一个 向的力臂;所以亚音速流中翼型 的升力系数 和俯仰力矩系数 ,等于不可压流的 相应值乘以
(7-32) (7-33)
由于线化理论范围内升力与翼型的厚度无关,且 高速飞机一般采用对称翼型( )的机翼,因此 其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在亚音速时分别为: (7-34)
7.3.1 相应薄翼型之间的变换
以下讨论相应的不可压低速薄翼型与亚音速薄翼 型两者在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式(7-25),不可压流翼型的 坐标,为亚 音速翼型 坐标的 倍( ),故不可压流翼型的 几何参数 , 和迎角 ,与亚音速翼型相应的几 何参数 和迎角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7-28)
图 7-3 亚音速流翼型和相应不可压流翼型
(7-28)表明亚音速流动中,由于 ,对应的不可 压流翼型比亚音速翼型薄,弯度和迎角也较小,如 图 7-3 所示。
7.3.4 翼型上对应点压强系数之间 的关系
将式(7-25)和(7-26)代入式(7-18),得到
上式可写成 (7-29) 式中下标“

表示流动是亚音速流,
“0”表示流动是不可压流。
(7-29)表明,亚音速流动中翼型表面某点的压 强系数,等于相应不可压流中翼型表面对应点的 压强系数乘以 倍,对应点的位置由式(7-25) 确定。(7-29)只是一种换算法。为了计算亚音 速流中翼型的压强系数,由图 7-6 可见,问题归 结为计算对应不可压流中形状不同的翼型在不同 迎角下的压强系数。这给计算带来不便。实用中, 常对同一形状的翼型在相同迎角下,建立亚音速 流中的翼型和低速不可压流中的翼型上压强系数 之间的关系。这又是一种换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