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①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孟子是先秦思想家;一个与孔子并称为“完人”,孟子被后世之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圣人”。
孟子与曾国藩前后相差有两千多年,那么孟子对曾国藩有何影响?
说到孟子对曾国藩的影响,曾国藩曾多次在家书中引用孟子的话,由此足见孟子对曾国藩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
孟
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也说:“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吾忧尔之过于佚也。
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织,不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忧,各争针业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
曾国藩非常赞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他认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
”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来形容曾国藩一点也不为过,如果大清政府要评选“全国十大劳模”,曾国藩当之无愧。
曾国藩的主要公文、奏章、自己的讲话稿、湘军的计划与总结等等均亲自批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阅公文、写诗文日记;他将自己的一天的工作安排得仅仅有条:上半日:见客,审貌听言,作折核保单,点名看操,写亲笔信,看书,习字;下半日:阅本日文件,改信稿,核批
①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千古至理的名言.意思是说,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温水煮蛙就是这个道理。
札稿,查记银账目;夜间:温诗、古文,核批札③稿,查应奏事目。
一个人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曾国藩自以为自己是领导,躺在“我是领导”的安乐窝里,什么事都安排给下属去做,我估计曾国藩也会和其他人一样,被历史的长河冲刷得干干净净。
曾国藩自己一生常处于“忧患”之中,让家里人也不能“安乐”,不能享受高官家属的待遇。
他经常告诫家人“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事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
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此后回乡居家,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亦必须常至厨房,必须讲求作酒、作醋、小菜、换菜之类。
尔等须留心于种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
纺绩虽不能多,亦不可间断。
”在曾国藩眼里:“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初了传家之宝。
在曾国藩的英雄下,曾国藩的后人也非常争气,后代人才辈出,据说到目前为止,曾家还没有出一个“败家子”。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④
孟
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每次都是先从自身找原因。
有一次,曾国藩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他的父亲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
有一天,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朋友来曾府给他的父亲看病。
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两人来往也比较多,所以说话也很随意。
那一天,不知道曾国藩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很反感,两人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越
③札(zhá)古代公文的泛称。
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
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想越觉得自己不对,后悔万分,在日记里反思道:“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知错就改,决定去郑小珊府上道歉,恰好郑小珊也是个豁达之人,那一天来曾府祝寿,当天晚上,曾国藩去郑小珊家赔礼道歉。
过了三天,曾国藩又邀郑小珊去酒楼喝酒赔罪,两人冰释前嫌。
曾国藩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家人也这样做。
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
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
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
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
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在曾国藩眼里,如果什么事情都从外部找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努力的方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因此,只有不断开展“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⑤
孟
子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曾国藩也一生也在践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曾国藩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然而,他却并没有贪图享乐,也并没有为一己之私搞贪污腐败,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国度,曾国藩能有这样的坚守,足见他的抱负,曾国藩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
⑤“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
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为可耻,以宦囊⑥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
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⑦。
”这就是曾国藩的誓言。
曾国藩曾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脉相承,两位都心忧天下,他们无愧于“大丈夫”称号。
可以说,孟子是曾国藩的偶像与精神导师,恰恰是孟子这盏明灯,照亮了曾国藩的修身之路。
2014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呼声再次响起,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宝库,从历代先贤的文字里,我们能够找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四日星期三
⑥囊(náng) 空口袋。
⑦“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
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
清廉为本,才是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