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语气助词

高中语文语气助词

(一)用语气助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1.“……者,……也”式。

“者”表示提顿,引出谓语;“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只用“也”煞尾,帮助判断。

如: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3. “……者,……”式。

只用“者”表提顿,引出谓语。

如:
栗者,民之所种。

(《论贵栗疏》)
4.“……者也”施。

谓语后“者”“也”连用帮助判断。

如: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黄州快哉亭记》)
(二)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三)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句。

如: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夺项王天下者,比沛公也。

(《鸿门宴》)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师说》)
(五)少数时代较晚的文言句中有用判断词“是”构成判断的。

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介词“为”引进动词行为的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如:遂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也?(《过秦论》)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 后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三)用“见”。

“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四)有少量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式。

如:
今日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
(五)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的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完全靠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古人称之为“施受同辞”。

如: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旬余,杖至百。

(《促织》)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成然之。

(成)早出暮归,……(《促织》)
2.蒙后者,如:
(公)度我之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如: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谓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蒙后省,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行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三)宾语(包括兼语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承前省,如:
……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虫)以尖草,不出。

(《促织》)
木直中绳,輮(木)以为轮。

(《荀子·劝学》)
2.动词宾语蒙后省,如:
廉颇送(王)至境,与王诀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代词“之”作兼语时常省略。

如:
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项脊轩志》)
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4.介词“以”、“与”。

“为”、“从”等的宾语常常省略。

如: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毋从(之)俱死也。

(《鸿门宴》)
(四)介词的省略(以“于”和“以”为最多)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项脊轩志》)
又试之(以)鸡。

(《促织》)
(一)谓语前置
谓语在主语的前面,也叫“主谓倒装”古今都有这种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而古代更为常见。

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气势。

如:
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礼记·檀弓》)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
故不我若也。

(《种树郭橐驼传》)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3.用助词“之”、“是”或“惟……是……”等帮助宾语前置。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4.介词宾语前置。

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项羽本纪》)
一言以蔽之。

(《论语·为政》)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式。

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中心词+之(而)+定语+者”式然如:
石之铿然有声音。

(《石钟山记》)
3.“中心词+之+定语“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4.“中心词+数词定语”。

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四)介词结构后置。

如: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又杂植兰挂竹木于庭。

(《项脊轩志》)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