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十年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
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
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
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
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
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日本失去的十年对国内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其破灭后,日本就陷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之中。
“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经营陷入窘境;使金融机构背负巨额不良债权;使股票市场一蹶不振,日元大幅度贬值,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内经济的而严重衰退,其具体表现为:1.消费需求一蹶不振民间消费需求占日本国内总支出接近六成,是影响甚至决定日本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的最重要因素。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低迷状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在1986~1990年的5年中,日本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曾高达3.55%,到1991~1995年的5年中已下降为1.58%,1996~2000年的5年中更是下降至1.48%,其中在1997年和2000年度还分别出现了1.2%和0.2%的负增长。
2.通货紧缩日趋严重日本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跌。
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里,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个年份呈下跌态势,1999年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和0.1%,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和0.7%。
另外,物价下跌涉及的商品范围也极其广泛。
3.失业率居高不下由于日本投资计划的下调,给就业形势带来严重影响。
199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人数和完全失业率分别仅为134万人和2.1%。
到1997年11月完全失业人数和完全失业率分别为228万和0.1%。
4.不良债权堆积如山据统计,从1992年度到2000年3月,日本金融系统累计处理不良债权达67.9万亿日元,其中1995年、1997年和1998年每个年度处理的不良债权都超过13万亿日元。
但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似乎越处理越多,尽管日本12家大银行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来处理坏账,但新增坏账的速度要远远高于它们清理坏账的速度。
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界的声誉一落千丈,巨额的不良债权成为困扰日本金融与经济运行的一大毒瘤。
5.国家财政债台高筑为刺激经济景气回升,10年间日本政府先后10余次推出以增发国债、增加公共事业费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的财政政策。
受此影响,日本的国债尤其是赤字国债发行额迅速扩大,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急剧提高。
1998年年度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10%。
这次经济衰退,使日本确立的成为21世纪“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的战略目标受到很大影响。
1990—2000年间,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在经济史上被成为“失去的十年”。
二.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其经济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日本在“泡沫经济”的尴尬阶段,美国的汽车工业由于缺少日本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美国带来了逐渐攀升的就业率,同时,美国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也日渐巩固。
内企的发展驱动力减小为外企在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外国企业在日本发展犹如春草渐生,国企与外企的激烈竞争,又造成物价的上涨,货币贬值,进口减少。
日本泡沫经济带给我们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留下了许多教训,日本国内及国外的学者都进行过许多的研究。
1.日本国民受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虽然,由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日本国内的就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日本国民从股市、楼市中直接受损则要小一些。
从房地产市场上看,为了复苏经济,日本银行在泡沫破灭后,长期实行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政策,这对于在泡沫时期购买了房地产的居民而言无疑是“福音”。
另外,从股票市场上来看,因为日本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主体是银行、企业,个人只占到很少的一个比例,在1989 年股市高峰时期,个人在股市上所占的比例也不过是13.9%,这使得居民在股市泡沫破灭时能够幸免。
当然,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银行所存在的巨大风险。
2.日本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相对有效的尽管泡沫的出现日本政府、货币当局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它们同样难辞其咎。
但是,从日本政府主动挤破泡沫的过程可以看出,日本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有效的。
日本银行连续在1989 年5 月31 日、10 月11 日、12 月25 日三次加息后,股票市场过热的情形得到了控制,而在日本银行后两次加息(1990 年3 月20 日、8 月30日)的同时,日本股票市场几乎是同时达到低点的。
此后,日本银行利息率维持不变时,股票较为平稳(图5)。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日本的利息率仍然是非常有效而有力的调控工具。
这当然不只是利息率的问题,而是日本金融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才为日本利率工具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的基准利率制度与中国的利率制度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日本泡沫经济留下的,更多是教训,这里所要涉及的主要不是政策层面的,而是关系到一个健康经济体的方方面面:1.资产价格长期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风险日本泡沫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日本资产价格长期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结果。
纵观各国泡沫形成阶段的情况,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的现象普遍出现在泡沫之前。
在1956 年到1973 年间,日本的土地价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际GDP 增长速度,常年维持在实际GDP 增长速度的2—3 倍之间,1961 年,日本的实际GDP 增长为11.9%,同年的地价增长竟然达到42.5%,当年地价增长速度是实际GDP 增长速度的 3.6 倍。
其他年份虽然程度小一些,但地价增长远远大于实际GDP 增长的趋势长期维持。
2.稳健的银行体系是健康经济体的关键换句话说,银行体系基本上是经济系统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以日本泡沫经济为例,日本的银行体系承担了泡沫破灭的风险,而日本银行和日本政府最终成为泡沫破灭的“买单人”,可以说,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特别惨痛的。
为了详细解读当时的情况,我们将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层面:第一,日本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大放绿灯。
因为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之中,商业银行经常是根据地价予以开发商100%的贷款,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土地抵押可能非常容易地获得土地。
第二,日本的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公司的股票。
日本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有着历史源,在二战之前,日本就有财阀体系(Zaibatsu),日本战败后,美国强行将日本国内大的制造业分割、解体(因为许多都为二战时期日本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许多大的财阀也被分解成若干小的公司。
拆分后,很多公司之前都属于同一财阀,在资产上还存在着许多联系,因此形成了日本特色的交叉持股。
但是,二战以后,日本政府有规定,不允许企业持有别的公司股份超过5%。
日本的商业银行持股上市公司,与这一历史渊源也有关系。
在前面曾经提到过,个人并不是日本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主体,日本股市上的股票有60%~70%都为金融机构所持有,因为存在5%的上限规定,所以往往一家银行持有若干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虽然每个公司的股票都不足5%,但是银行所持有的股票有时甚至达到了银行资产的40%之多。
日本的商业银行当然非常清楚股票市场存在的风险,所以往往调高股票的风险准备,同时将部分股市上的收益纳入“未分红利润”中。
即使这样,也抵挡不住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的双重冲击,一方面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收不回来,另一方面,手中的股票迅速缩水,在两项因素的同时夹击下,使日本商业银行本来就很严重的坏账问题雪上加霜。
这是日本经济步入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近年,日本的商业银行才从坏账的压力中逐渐缓过来第三,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最终为坏账买单。
由于日本商业银行的坏账大量存在,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注资,在1989 年后,日本政府新发国债量迅速蹿升,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量发行国债的结果是,日本把宏观调控中的财政工具使用殆尽,使得日本在经济衰退时期继续使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得非常狭小,而不得不转向货币政策,并将利率这一政策工具用到几乎极限。
3.全面的监控体系至关重要日本的银行体系,无论从其规范程度,还是从透明度上看,都是比较好的,常规的监控体系也能正常发挥作用。
但是,日本的教训表明,在泡沫经济时期,仍然需要大力监控银行体系的暗箱行为,其中最需要监控的就是“间接贷款”。
所谓“间接贷款”,是指企业以非房地产、证券项目名义贷出的款,转而投向房地产和证券市场。
对于这一类贷款,银行体系的风险保障措施往往与实际存在的风险相差甚远,也就是说,贷款实际上是用在了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证券项目上,而银行却把它作为常规项目来进行风险控制,难以应对潜在的风险。